對比註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壹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壹律,也壹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註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壹個宴席,不管是什麽目的,都只會有壹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享壹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壹種團結、禮貌、***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壹桌人的中心,它既是壹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壹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麽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壹壹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壹些中國人聊歡***樂的情調。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壹到中國廚師手裏,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裏,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壹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壹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歡壹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壹日僅二三餐科學。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壹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壹,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壹,註意到壹周吃壹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