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結腸黑變病是怎麽引起的?

結腸黑變病是怎麽引起的?

(壹)疾病的原因

結腸黑變病沒有種族遺傳,常見於老年人。確切的原因還不清楚。早在1928,班樂就提出了MC與蒽醌類瀉藥的關系(73%)。長期口服瀉藥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MC的主要病因,尤其是蒽醌類藥物(鼠李糖皮、番瀉葉、大黃蘇打等。).牛黃解毒片、馬人潤腸丸、蘆薈、國導、二苯甲烷類瀉藥(如比沙可啶)制成的口服瀉藥也可引起MC。而服藥的時間和方法也影響MC的發生。據報道,服用瀉藥的人發生結腸黑變病的最短時間在國外是4個月,在國內是1個月,其中23.0%的人不到4個月。另壹組資料顯示,間斷服藥少於1年的患者,結腸黑變病發病率為9.52%。間斷用藥1年以上為11.25%,連續用藥1年以下,MC發生率為77.78%。如果連續服藥超過1年,發生率高達81.06%。但並非所有MC都與瀉藥有關,約1/4患者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而不黑化。此外,1/4的黑變病患者無長期用藥史,部分患者隨著便秘的減輕,MC減少或消失,可能也是原因之壹。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即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增加,纖維素的攝入減少,便秘、脫肛、肛門直腸反射障礙的患者增多,結腸黑變病患者明顯增多。潰瘍性結腸炎也可能是導致MC的另壹個因素,其中患者沒有使用瀉藥,但同時出現潰瘍性結腸炎和黑變病的內鏡檢查結果。也有壹些慢性腹瀉患者同時患有MC。推測慢性腹瀉也是MC的病因之壹。有報道稱,腹部槍傷後,輸尿管與結腸吻合,吻合口下方也出現黑色改變。此外,也有人認為年老體弱、胃腸動力下降、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長也可能與MC有關。也有人認為年齡也影響MC的發生,其中> 60歲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組(P

(2)發病機理

瀉藥中含有的各種色素是發病的根本原因。Isek報道口服竹葉提取物7年的1患者有MC,也證明了這壹點。

各種瀉藥進入大腸後,可引起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壹過性和劑量相關的雕亡,雕亡小體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通過基底膜的孔隙向黏膜固有層移動。在巨噬細胞的溶酶體中,雕亡小體轉化為典型的脂褐素或其他色素。隨著瀉藥的長期應用,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細胞不斷聚集,最終發展為典型的MC改變。由於巨噬細胞內脂褐素顆粒堆積,嚴重時細胞解體,脂褐素顆粒逐漸向周圍結締組織間質擴散,電鏡可發現。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公認的MC的發病機制。組織化學研究表明,MC色素含有糖脂和糖蛋白成分,由雕亡的上皮細胞或其代謝產物支持,而非瀉藥本身,雕亡的上皮細胞數量與MC程度呈正相關。當然,也有人提出雕亡不壹定是MC的主要機制。

結腸正常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沈著,呈局限性或彌漫性褐色、棕褐色、黑色條紋或虎皮狀。息肉者呈粉紅色或白色,黏膜下血管網不清。光鏡下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幾乎正常,黏膜下層增厚水腫,固有層內有大量密集或散在的巨噬細胞,形態不規則,胞漿內充滿色素顆粒,細胞核被覆蓋(圖1)。有時在巨噬細胞外也能看到色素顆粒。結腸黑變病嚴重者,粘膜下層或腸系膜淋巴結內也可見巨噬細胞和含色素顆粒的色素顆粒。此時黑色素染色(豐塔納銀染)陽性,鐵染色陰性。電鏡下,黏膜固有層中巨噬細胞的數量和體積明顯增加。細胞質和周圍結締組織中有大量脂褐素沈積。腸叢無髓神經纖維附近也可見含脂褐素顆粒的巨噬細胞,還可見成纖維細胞的吞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