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信息化視角下農村幼兒園作業區有效活動的五大策略

信息化視角下農村幼兒園作業區有效活動的五大策略

信息化視角下農村幼兒園作業區有效活動的五大策略

永春縣桃城鎮第二中心幼兒園鄭麗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作業區活動是貫徹這壹精神的根本保證。我們發現農村幼兒園作業區的活動存在“環境創設不突出、內容設置不具特色、素材不豐富、教師指導不聚焦、幼兒活動不感興趣、作品處理不當”等問題。通過實踐,我們探索出了“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創造優美的地域環境;“挖掘和利用農村資源,為活動提供合適的材料;積極學習實踐,加強有效的教師指導;展示作品,利用材料培養良好的意識和習慣;家園社區三位壹體、形成區域教育合力等五大策略,促進農村幼兒園作業區活動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幼兒園,經營區域,有效發展

第壹,鼓勵孩子主動參與,創造優美的地域環境。

通過對各年作業區“墻體設計、活動類型、參與人數”的調查統計,發現作業區墻體的利用和設計非常有限,大部分班級只是貼壹張展示自己動手能力的圖片和區域名稱的文字作為裝飾,沒有突出主題和強烈的藝術感。各年齡段設置的作業區活動種類少,壹般2-4種;不超過4名參與者;中小班作品展區少,大班只有平面展區;只用壹個櫃子來劃分空間,裝飾美化較少,操作區環境的營造也沒有真正得到重視。解決作業區“環境營造不突出”的問題,應從四個方面入手。首先要給作業區起壹個好聽的名字,比如“巧手坊、匠人屋、貝貝坊”,直接引起孩子進入該區域的興趣。二是增加兒童小肌肉動作訓練的卡通、有趣的圖片和造型,美化手術區環境;三是制定出帶孩子進入區域的圖解規則,貼在墻上,展板設計成可更換的;第四,孩子的作品不斷豐富到環境的營造,比如孩子串起規則的珠子做成漂亮的窗簾,縫制出圖案和夾子形狀作為墻面裝飾,孩子自己裝飾自己,成為手術區環境的主人,然後更願意進入該區域,喜歡手術區的活動。

第二,挖掘和利用農村資源,提供合適的活動材料。

我們考察活動內容是否與作業區的場地、主題、節日、親子活動相結合,是否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隨時變化、及時補充、靈活調整。調查顯示,運營區的活動基本能結合領域和主題,但結合節慶和親子活動的項目較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更是鳳毛麟角;有的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改變或補充壹些內容,但還是很枯燥。我們還調查作業區提供的材料是否充足、合適和豐富。發現大部分班級都能提供適合活動的材料,但數量不足,種類不夠豐富。比如“娃娃美容院”提供長頭發的娃娃和梳子,但是沒有橡皮筋和發夾,所以進入該區域的孩子只能壹直重復給娃娃梳頭的動作,單調乏味;有些材料保持不變已超過兩周;時間長,變化少,材料挑戰性差,是造成孩子對作業區活動興趣持久性差的重要原因。《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壹個幼兒多種感官、多種方式的探究提供條件。”合適的活動材料是發展孩子能力的基礎。針對運營區“內容設置特色少,素材供應不足”的問題,從三個方面進行改變:壹是充分利用自然物。農村幼兒園資金短缺,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教材。老師、孩子和家長需要收集合適的材料在作業區開展活動,如收集豆子和筷子供孩子練習夾取,收集蔬菜水果供孩子練習切、刨、搓、切等。二是善於尋找替代品。大班“磨”,和孩子壹起收集原石或瓦片,而不是石頭磨;“夾水果”時,用大小不壹的石頭代替塑料水果,用竹枝代替筷子;第三,自制多功能區域材料。用方便面碗和瓶子做“瓶蓋地雷”,練習旋轉、按壓、按壓動作;用薯片罐、破布、羊毛等做壹個多功能的“娃娃美容院”。,並訓練孩子梳頭、夾發夾、紮辮子、扣扣子、拉拉鏈、舀豆子餵娃娃。盡量挖掘農村自然物和廢舊物資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在豐富多變的物資中積極操作,獲得技能,體驗成功。

第三,積極學習實踐,加強有效的教師指導。

在“老師的角色”方面,主要觀察和訪談“老師在作業區的角色,幹預的作用,是否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幫助,要求孩子介紹自己的活動,完成自己的作品”。調查發現,農村幼兒教師無法在兩個地方上課,而且孩子數量多,教師自身經驗不足,導致作業區指導力量不足、不到位。教師更多的是以路人的身份參與到作業區活動中,單純的表揚孩子,表面上的肯定和鼓勵,對孩子的成功經驗關註不夠;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指導孩子們的不正確做法,更不用說啟發孩子們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在“幼兒活動”這壹指標上,考察的是幼兒能否在規定時間內自由選擇工具和材料,完成活動。大多數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具和材料在作業區進行活動,對新穎多樣的材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逐漸失去了興趣,真正能從頭到尾完成活動的孩子寥寥無幾。很多孩子只是自己默默操作,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很多孩子覺得操作區“就那麽幾件事,玩累了”,不如其他區域好玩和有挑戰性,進不起區。針對“教師角色不明確、引導缺乏重點、幼兒活動缺乏興趣”等問題,我們認為農村幼兒教師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壹,轉變觀念,願意學習。區域活動應被視為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的“正規軍”,而不是以集體教學為補充和延伸的“遊擊隊”。區域活動和集中教育活動相輔相成,相互交融,有效互動,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相關理論和知識,加強對幼兒教育策略研究的指導,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二是探索實踐,樂於深入。深入孩子,觀察發現問題,幫助指導孩子完成任務,引導孩子探索創造,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三是積極寫作,勤於總結。記錄作業區活動的前前後後、點點滴滴、精彩瞬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經常梳理總結,在反復實踐中不斷驗證完善,形成特色。

第四,展示作品,利用廢舊材料,培養良好習慣。

我們對作業區“是否設立作品展示區、教師存放作品、廢棄材料處理”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和采訪。發現班級雖然設置了作品展示平臺,但展示面積不夠大,所有作品都放在展示平臺上,每件作品的展示空間不足,展示方式也缺乏美感。活動剩下的幾乎都是直接丟棄的材料,問“為什麽要倒掉?還能用來做什麽?”當時的回答都是“用完就扔了”、“沒想過還要做什麽”,鋪張浪費時有發生。調整“作品處理不當”問題:壹是在“作業區作品呈現及處理情況調查表”中增加“調整及指導建議”壹欄。比如我寫道“班級作業區應設置作品展示區,盡可能保留和展示幼兒的活動,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評價;展示作品的方式要靈活,如平放、懸掛、豎立;可以展示成品和半成品;除了展示好的作品,還可以展示有缺陷的作品,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對比發現差距,互相幫助,並及時向老師反饋意見和建議,在接下來的作業區活動中檢查督促調整的落實。第二,在活動結束時,提醒和鼓勵孩子整理好自己的材料,放在相應的位置;第三,根據不同材料的性質,靈活處理活動結束後的材料,有的及時丟棄,有的回收、遷移或再利用,如剝好的蛋殼、撕碎的紙屑等,送到藝術區粘貼;揉好的蘿蔔絲拿到廚房做食物等。教師引導孩子及時重復利用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價值,培養節約的良好習慣和生態環保意識。

五、家園社區三位壹體,形成區域教育合力。

區域活動與家庭和社區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和互利的。特別是在設計作業區活動、收集投入作業區的材料時,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三位壹體互動,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進作業區活動的有效開展。比如在科學區的“榨菜工坊”,郭雄和媽媽帶了很多榨菜到幼兒園。她和大家壹起做“幹菜、鹹菜、酸菜”,不斷指導孩子們如何切菜、洗菜、切菜、撕菜、幹菜等。這時候,家長不僅是資料的提供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運營區的總監。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如帶孩子參觀“鹹香洗菜廠”、“漆籃廠”、“刺繡廠”等,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區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感受芥菜制品、漆籃、刺繡之美,積累相關的前期經驗,在後續作業區的挑戰活動中體驗更多成功的喜悅,獲得行動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