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前後播種,播種後不要覆土,蓋薄膜註意保暖,防止倒春寒;
2.性喜溫暖和光照充足,不耐寒冷,忌烈日曝曬,喜濕潤怕幹旱,忌水澇。水份不足時易落花落葉。對土壤適應性強。
3.發芽土溫:22--25℃ 發芽天數:5—8天
生長適溫:16--22℃播種至開花:60-70天
現在花市上大部分是新幾內亞鳳仙。新幾內亞鳳仙為鳳仙花科鳳仙花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花色豐富、色澤艷麗歡快,四季開花,花朵繁茂,花期長;植株豐滿,葉片潔凈秀美,葉色葉形獨具特色;生長速度快、可自然成型,宜作周年供應的時尚盆花。
鳳仙花生長條件:理想的營養生長溫度是白天22℃~25℃
夜間20℃~21℃;5周後對於高大植株白天24℃~26℃夜間18℃,對於緊湊植株白天20℃~21℃夜間18℃;18℃的夜溫是花的分化和發育的理想溫度,特別是在低光照下;白天溫度超過28℃~29℃,應當遮陰,否則會減小花的大小。溫度低於15℃或高於32℃將影響正常生長。需光照充足,但在夏季需遮擋強光照。
栽培技術:成品花通常種植在10~15cm的花盆中;基質應疏花透氣,並有壹定的保水性。對鹽害非常敏感,宜薄肥勤施。避免澆水過多或幹旱。最適PH值為5.8~6.5。為了使植株造型豐滿,應進行摘心整形。4月中播種,苗期生長較快,壹般經壹次移植後定植露地,株行距30-40CM,幹旱季節應及時澆水。7月中旬開花,花期40-50天,花盛開後應追肥壹次。若10月1日用花,可於7月下旬播種。
施肥與澆水:前三周用50~100ppm氮肥,隨後三周用100ppm氮肥,然後根據土壤分析施肥,每兩周後澆水壹次避免鹽害產生,扭曲、深綠並卷曲的葉子是太高鹽分的信號,緩釋肥和微肥的應用經常導致中毒。
病蟲害防治:病害主要是灰黴病、腐黴病、絲核菌和粉黴病,低鹽和適量溉水可避免腐黴病。蟲害:開花前應時刻註意薊馬、蜘蛛(生長點卷曲)和真菌蚊子的防治,否則花期殺蟲劑的應用會影響花的發育,用35盎司/100GAL的藥溉根可防治真菌蚊子。
壹、鳳仙花白粉病
癥狀此病主要發生在葉片和嫩梢上。壹般在6月開始發生,7月份以後葉面布滿白色粉層。隨後,在白粉層中形成黃色小粒點,顏色逐漸變深,最後呈黑褐色。
傳染途徑病菌在病株殘體和種子內越冬。翌年,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借風雨傳播。8~9月為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栽植不過密,適當通風,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力。將病葉、病株清除,集中銷毀,減少傳染源。
2.發病期間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溫下避免噴藥,以免發生藥害。
二、鳳仙花褐斑病
鳳仙花褐斑病又稱風仙花葉斑病,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發生。
癥狀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面病斑初為淺黃褐色小點,後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以後中央變成淡褐色,邊緣褐色,具有不明顯的輪紋。嚴重患病的葉片上,病斑連片,導致葉片變得枯黃,直至植株死亡。
傳染途徑病菌在風仙花病殘體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飛散傳播。高溫多雨的季節,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鳳仙花喜肥沃的砂質壤土,不耐澇。因此,種植以砂質壤土為宜,以利排水;盆栽鳳仙花,雨後應及時倒盆。秋末應將病葉、病株集中銷毀,減少來年傳染源。
2·發病初期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三、鳳仙花立枯病
癥狀病菌主要侵染根莖部,致病部變黑或縊縮,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黴狀物,植株染病後,數天內即見葉萎蔫、幹枯,繼而造成整株死亡。
傳播途徑
1·主要以菌絲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生活,不休眠。
2·在田間,主要*接觸傳染,即植株的根、莖、葉接觸病土時,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此外,種子、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後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多·福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四、鳳仙花疫病
癥狀在根莖處發病。初在根莖處變褐縊縮,後引起立枯癥狀。壹般花壇在梅雨季,盆栽花過濕時,發病較多。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在種子上或以菌絲體及卵孢子隨病殘體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借風雨及灌溉水傳播,病茵侵染幼苗引起倒伏,成株期,雨水多,濕度大易發病。病菌發育適溫27℃~31℃,最高36℃,最低10℃,遇陰雨或濕度大,或土壤粘重、地勢低窪、重茬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