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中午,太陽很熱,農民們還在勞作,珠子滴進泥土裏。誰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硬的。
什麽是“正午”?
從網上找到了壹個語文教案——對農民手下留情(匿名):我用自己的話說出了這句話的意思(炎炎夏日,最熱的中午,農民們正在烈日下除草苗。農夫累得渾身是汗,汗水滴到了秧苗下的土裏。
我還搜了壹篇《農民的贊賞》(匿名):“鋤草到中午,汗水滴下泥土。”描繪在正午烈日下,農民們還在地裏勞作,滴滴汗水灑在灼熱的土地上。
也有人把這首詩解讀為《陽光普照》。等等,不壹而足。* * *相同的壹點是,中午被解釋為中午,包括所謂的“中午最熱的時候”,也是中午。
竊以為這樣的解釋並不完全合理,也不夠準確。從語義上看,“當壹天是中午”的意思是當它來的時候。比如《舒威崔良傳》:“但讓我做個君子,知道我的意思。”靳東解釋袁的《西廂記》:“到時候有四大狼。”元·關漢卿《裴度歸來》:“此人非瑣,此人終有壹日必來。”
所以“每天都是中午”應該解釋為“每天都會是中午”。也就是說,已經快中午了,農民們還在地裏揮汗如雨,為莊稼除草松土。這就是“中午除草,汗流下土”的基本意思。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了壹個地方電視臺(要麽是山西電視臺,要麽是陜西電視臺)錄制的節目。臺上嘉賓L老師即興講解唐詩名句《午時割草》。他說,他壹直對農民在烈日下中午鏟地感到不解。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因為有壹種菜叫“小”(小根蒜),因為根太粗,中午太陽最盛的時候要鏟下來才能死。不然晚上鏟下來,晚上沾點露水又活了。大意如此。
l老師學識淵博,口才好,包括我在內的觀眾都很喜歡。
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第壹,既然是蔬菜,很多人喜歡吃。為什麽農民冒著中暑的危險把它鏟下去而不是帶回家吃,而是放到地裏等死?
第二,中午的太陽最毒,就像火壹樣,南方更熱。中午在烈日下工作會讓人曬傷,不僅容易中暑,還會造成三度燒傷。
為什麽壹定要理解為中午?這恐怕是因為老師從小就教,從來沒有人懷疑過。所以,連高深的L老師都自覺不自覺的變成了“陷阱”!
我這麽說,可能有人會不服氣。他們認為世界上那麽多農民,不可能保證真的有壹個不怕太陽,要在烈日下鏟地的。這壹幕被同樣在正午烈日下行走的詩人看在眼裏,於是寫進了唐詩,然後流傳千古。
要說歷史上,在極端不正常的情況下,什麽事都有可能發生,比如日本鬼子的刺刀。為了榨取占領區人民的財富,殘暴的侵略者完全不顧苦力的死活。這種情況應該是存在的。
甚至在過去有很多哄騙的時候,壹些基層幹部瞎指揮,中午12點半讓農村社員扛鋤頭下地。但當我磨蹭到地面時,已經過了中午。
還有壹部文革時期很流行的作品《子夜雞鳴》,把老地主周的皮埋了,說他半夜學雞鳴,催長工貧雇農,在黑暗中為他賣命。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老地主都是懂得土地和勞動規律的專家。壹般他不會像文學作品中所醜化的那樣,在黑暗中驅趕不醒的長工為他耕種,那樣不僅種不好莊稼,還會害了自己!
不休息就不工作。農民也明白這個道理。不管多忙,中午總要休息,吃午飯,睡午覺。尤其是夏天,更不用說了。只有當妳休息好了,避開了最熱的時候,當天氣變涼時,妳才能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生產效率。
說到這裏,我還想多說壹句。1963 65438+10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上海市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的現代化!”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四化”中的農業現代化實現了嗎?
是的,今天的農民已經享受到了農業現代化的成果。
就說春種秋收吧。以前是最忙的季節。以前,我要忙上好幾個月。第壹個月之前,我不得不忙著給田裏送糞肥。現在機械被廣泛使用。無論是春耕還是秋收,都需要半天的勞動。多壹天少半天,就能擺脫。剩下的時間就是享受生活了。除草劑已經取代了鋤頭。鋤地的季節,不需要在“最熱的時候”、“烈日下”揮舞鋤頭,辛勤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