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原名茶,名茶韻,是神農嘗百草而得,故最早入藥。經過許多人的演變和改進,終於形成了茶。中國的唐朝是茶文化的開端。這期間不僅陸羽的《茶經》問世,還誕生了禪宗“吃茶”的案例。中國茶也漂洋過海來到日本,為日後日本茶道的演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茶盛於唐,盛於宋”,可能與宋代流行“鬥茶”有關。此外,宋徽宗趙霽的《大觀茶論》還記載了宋代茶葉產地、茶季、采茶、蒸茶、制茶和品評的發展。
公元4-5世紀,中國茶首先傳到朝鮮(古高麗)。明朝嘉靖年間,中國茶文化的知識開始在歐洲傳播,這在威尼斯作家拉莫肖寫的壹本《中國茶筆記》中有詳細的解釋。明朝萬歷年間,中國茶傳入俄羅斯。明朝崇禎年間,英國威特斯上尉專程從中國買茶。清朝順治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德國。19世紀末,中國茶葉、茶樹和茶樹品種傳入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烏幹達、馬來西亞等國...中國古代茶文化之花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展現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風貌。於是中國,這個民族文化的奇葩,成為了世界。今天,世界變成了不喝茶的國家,沒有不喝茶的民族。
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於茶本身,而在於茶文化的內涵。從茶文化的內涵來說,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層面。它是壹種行為文化和心理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將飲茶與人生哲學結合起來,上升到壹個哲學的高度,“茶即人生”由此而來。如果我們更深入地品味,它會成為禪宗的開悟,成為茶道的精神源泉。隨著中國的儒、釋、道,在茶文化中形成了茶道、茶德、茶道、茶藝,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但並沒有完全關閉?quot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兩者的結合。以前中國人對茶文化不太重視,因為他們每天都喝茶,比如知青、紅黃茶、綠茶,這大多和他們的飲用習慣有關。但是真正熱愛和關心茶文化的人,並不註重茶和茶制品的區別。他們已經爛熟茶和茶了。比如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君山銀針、毛尖、毛峰、吳韻等。誰知道呢?而是註重這些茶的“味”的聲音——飽含著壹個民族的審美趣味,滲透著壹種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著壹種清凈的精神境界,充盈著壹縷美好的詩意,提升著壹種道德的精神品質。所以我說茶文化精神層面的壹切才是關鍵。在這壹點上,日本茶道更加深刻。
星星變了,時代變了。人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適用於宇宙萬物,茶文化也不例外!全世界審美價值觀、標準和觀念的劇變,年輕人首當其沖。中國的食物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抵擋不了麥當勞、肯德基的沖擊,茶也逃不過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星巴克咖啡等洋酒的攻擊。更別說茶文化了!可悲的是,壹些不屬於精神文明範疇的亞文化,如“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卻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裏流光溢彩,實在讓人無法理解。振興中國茶文化的呼聲已經響了很多年。然而直到今天,卻收效甚微,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我覺得國內的茶葉雜誌只有上海的《茶報》、杭州的《茶博會》、廣州的《茶文化》這幾本,都是內部刊物,發行範圍太小。只有江西的《中國茶文化》公開發行,但只能放在農業考古編輯部名下。這是中國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無論如何,這些辦刊物的人,才是推廣中國茶文化的帶頭人。他們真的很努力,讓讀者深入具體地了解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很多細節情況外人很難知道。通過這些出版物,我們大大開闊了視野,我想讀者會對此非常感激。
這樣能振興和弘揚中國茶文化嗎?我也這麽認為自從臺灣省的“茶藝”傳入大陸後,茶館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國。此外,近年來國內外茶文化活動頻繁,是中國推廣茶文化的壹個高潮。幾千年來,中國的茶文化有起有落。原因很多,有各種氣候。可以說“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所以不能急於振興和弘揚茶文化,很難立竿見影。現在只能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壹步壹步在各方面下功夫,休息幾年就成功了。在這方面,全國各地的茶文化NGO(非政府組織)做出了巨大貢獻,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