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螳螂下淡水養殖技術

螳螂下淡水養殖技術

魷魚養殖技術(1)養殖方法

目前,根據養殖過程的不同,魷魚的養殖方式可分為人工全程養殖、育肥暫養和貯藏暫養。全程人工養殖是放養2厘米左右的人工魚苗或3 ~ 7厘米的天然魚苗,養殖至成蝦出售。育肥暫養是將較瘦的成體或相對較小的成體培育成較肥的,或將雌性培育成卵巢發育較好的(可育的)越冬後出售的過程。臨儲養殖是指購買蝦,儲存到壹定數量,運輸到國外市場或以鮮活形式出口,賺取地區差價的臨儲養殖過程。

根據養殖場所形式的不同,小龍蝦的養殖方式可分為低壩高網養殖和土池養殖兩種。壹般來說,灘塗低壩高網養殖池塘都建在風浪較小的港灣裏,建在更寬闊平坦的灘塗上。其面積為5 ~ 50畝,視其苗數而定。大壩高0.6m,寬1.0m,池底平坦,略向港心傾斜。在大壩中心線上,用網目4 mm左右的聚乙烯網相圖(無法逃脫放養蝦的幼蟲或三期偽蚤),用竹條和繩子固定;用細網覆蓋圍網內的壩面(距離圍網約1米),防止蝦類逃逸;蝦收獲前,在養殖池的最低處安裝錐形網進行收獲。要求培養土池面積幾畝到幾十畝,池堤高度2.0 ~ 2.5米,水深1.5 ~ 2.0米。它配備了壹個水閘來排出池塘的水,並安裝了壹個逃生網。池塘底部的土壤要松軟,不能有黑色的腐泥。目前大部分蝦池都可以用來養蝦,但必須清除池底的黑色淤泥。

蝦的種類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都值得養殖。壹般選擇體型大、生長快、易取苗、對鹽度和溫度適應性強、市場價格高的品種進行繁育。目前浙江地區已經養殖的種類有黑斑口蝦蛄、刺口蝦蛄和口蝦蛄。此外,廣東沿海的棘蛸和斑蛸體長均在30厘米以上,市場價格與龍蝦相當,也是很有前景的養殖品種。

育苗準備

育種的種子有兩種來源:人工種子和天然種子。由於魷魚人工育苗至今未達到生產性模式,苗種主要來自自然海域。自然苗多為定置網和底拖網捕撈,也有直接在沙灘上的洞穴中用手捕撈的。網捕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長時間壓死或損傷幼苗。苗木可采用充氧水運輸或幹濕運輸,運輸時間應控制在10小時以內,以保證運輸成活率。運輸時註意避免高溫、日曬、雨淋、風吹;高溫季節,宜夜間運輸或用冰塊降溫。如果自然苗在不同的海域,就要註意水溫和鹽度是否有差異,差異大的壹定要采用過渡法。

魷魚養殖壹年四季都可以進行,放養季節主要根據當地海域人工苗種的培育和魷魚苗的繁盛時間來確定。在浙江沿海地區,蝦通常在4月至10出現。4-6月口蝦蛄苗最多,6-8月口蝦蛄和口蝦蛄苗繁盛。魷魚雖能自然越冬,但其生長期在水溫高於15℃的春、夏、秋三季。

場地準備

蝦放養前,池塘必須清理幹凈。雖然螳螂蝦捕食兇猛,但它也有天敵,如海鰻和蝦虎魚。因此,放養前必須清除敵菌和病源。如果養殖中發現天敵,也要盡量消滅。壹般要根據清池藥物的有效期提前進行清池。選擇晴朗的天氣,退潮時盡可能排幹池塘水,撒上高濃度生石灰(300× 10-6)。也可用200× 10-6漂白粉消毒。

放養技術

合理的魚苗放養密度是養殖成功的因素之壹。小龍蝦的放養密度應取決於池塘條件、魚苗質量和規格、餌料供應和養殖管理水平。壹般海上捕撈的自然仔魚較大,體長3 ~ 6厘米以上,每畝可放流5 000 ~ 7 000尾;如果放養2 cm左右的人工苗,放養密度可以適當高壹些,8000只/畝左右;如果投放對蝦第三期擬蝦蛄幼蟲,放苗量為654.38+50萬~ 3萬尾墻。

為了充分利用水體,提高養殖效益,蝦池中還可以混養其他水產品。筏式養殖宜將中上層水體的魚蝦和貝類混養,以免與蝦爭奪土池的底面積。

放苗時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溫度和鹽度的差異,蝦苗的質量。溫度和鹽度的差異可以通過在池塘水中漂浮育苗袋和逐漸添加池塘水來消除。可以根據蝦的形狀、活力、體色和活動狀態來區分品質。質量好的苗種生命力強,體色鮮艷,外殼堅硬,附肢完整,入水後能迅速遊走,不會局部轉身或底部變白。

為了估計小龍蝦苗的成活率,可以在小籠子裏臨時養壹定數量的苗,以備檢查。

誘餌技術

由於蝦類的三期假蚤幼體和仔蝦廣泛攝食底棲甲殼類、多毛類、小型魚類、雙殼類、頭足類和繡球類,如果放養人工仔蝦,最好培育基礎餌料,防止因人工飼養不適而導致生長不良或死亡,提高放養成活率;如果放養個體較大的天然魚苗,由於攝食能力強,能適應人工投餵,所以不需要培育基礎餌料。

因為蝦類的食性是雜食性,壹般的水生種類也可以吃。常用的餌料品種有小雜魚、蝦、貝類等。,但以新鮮的鴨嘴蚌為最佳,可減少底料汙染。餵食要均勻,每天傍晚餵食比較合適。如果餵大的魚、蝦或殼厚的貝類,需要提前把食物切成小塊或破殼。

投餵量以投餵率為準,根據個體大小、生理狀況、水溫、天氣情況、飼料種類和新鮮度、水質等進行適當調整。體長7厘米前,投餵量為蝦總重量的0% ~ 40%;體長8 ~ 11 cm,攝食量為其總重量的11% ~ 20%;體長大於12 cm,攝食量約為其總重量的10%。

水溫變化對小龍蝦生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水溫對其攝食量的影響來實現的。水溫低於15℃或高於32℃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也明顯減緩,需要減少投餵量。如果在春夏繁殖季節,蝦的攝食量也因繁殖活動而大大減少,攝食量也要減少。另外,蝦不喜歡吃不新鮮的餌料,同時容易汙染水質和泥沙,盡量少扔。

合適的投餵量是對蝦正常生長的保證,饑餓對對蝦的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小個體比大個體對饑餓更敏感。而餌料的過量投餵導致殘餌腐爛發臭,導致水質和底質惡化,嚴重威脅到依賴沈積物營穴生活的蝦類。因此,應嚴格控制餵食量,並經常觀察餵食情況。設置餌料臺,觀察池塘中的淤泥,是壹種常用的餌料檢查方法。

水質控制

水產養殖水質管理的目的是使池塘中的水溫、鹽度、溶解氧、透明度、水色和生物密度保持在養殖品種所需的最佳生長要求範圍內,以利於養殖品種的正常生長,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魷魚是典型的潮間帶生物,對溫度和鹽度的變化有很強的耐受性。但魷魚的高密度往往會引起水質的變化,因此有必要進行水質管理。水質管理的日常工作是每天測量記錄水溫、鹽度、溶解氧1 ~ 2次。視池塘水質,決定是否適當換水。溶解氧保持在4 mg/L以上,透明度控制在30 ~ 50 cm。夏季應提高池內水位,盡可能更換外海的淡水和涼水,使水溫保持在33℃以內,以免水溫過高而影響蝦類的攝食生長或死亡。水溫高於33℃時,魷魚有明顯死亡。冬天水位也要加深,防止水溫過低(< 5℃)凍死。雖然蝦蛄對鹽度的適應性很廣,但在鹽度變化較大的地方,要註意鹽度的突變。養殖期間,每隔10 ~ 15天,可投加2× 10-6生石灰,改善水質和沈積物,還可增加水中的鈣,有利於蝦仁和防病。

監控管理

魷魚的生長速度比較快。正常情況下,它的體長每十天可增加0.9 ~ 1.0厘米。壹般來說,小龍蝦體長的增長在養殖前期比後期快。在繁殖季節,雌性個體的體長不增加,因為它吸收的能量用於性腺發育,過了繁殖期還能繼續生長。實驗表明,在相同條件下,黑口蝦蛄的生長速度比黑口蝦蛄快。

生長測量壹般每10天進行1次,樣品用籠網誘捕。為了保證測量的準確性,每次測量需要50個以上的樣品。由於蝦的穴居生活,很難用簡單的方法估算出池塘中蝦的數量,但可以根據它們的十天生長量、攝食量以及當時的水溫等水質條件來推算。

在對蝦養殖中,應做好以下日常管理工作:

(1)經常檢查積木是否損壞,清除網上掛的雜物或汙垢。

(2)檢查大壩有無滲漏或缺口,如有發現應及時修復。

(3)定期檢查蝦的攝食情況,取樣解剖,觀察胃內容物。

(4)退潮或放水時檢查殘餌、敵損、泥沙。

(5)每10天取樣測定其生長量。如果體長每十天增長0.9 ~ 1.0 cm以上,則正常。如果不符合這個要求,就要找出原因。

(6)觀察打洞、脫殼等生活習慣。如果發現蝦白天不肯打洞,說明沈積物可能受到嚴重汙染或缺氧。

(7)註意天氣變化、港內水質等。如果天氣異常,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如發現赤潮等水質不潔,不宜下水,應加強吸氧。

收獲

蝦達到商品規格後,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捕撈和銷售。據調查,市場價格主要取決於個體大小、胖瘦和雌性性腺發育情況。壹般體型11 cm、肥度好的蝦,市場銷售平穩;在繁殖季節,只要雌性性腺發育良好,即使個體稍小(雌性可在8厘米左右性成熟),也受歡迎。由於它的穴居性,它的捕魚方式很特別。根據其生活習性,蝦的養殖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捕撈方法:

(1)網捕:在水溫15℃以上的季節,這種方法簡單省力,壹般能捕到總量的90%以上。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夜間低潮時捕魚,捕魚當晚不能投餌,因為蝦有白天捕獵,晚上外出的習性,吃飽後就打洞生活。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把網放在水閘的凹槽裏,晚上退潮時,打開水閘放出池水,蝦就會順流而下進入網裏。池子裏的水放幹後,漲潮時再充電,第二天晚上再釣。如此反復。

(2)拉網式捕撈:在養蝦中後期,由於市場情況,應采用這種方法進行間歇捕撈或釣大魚留小。與其當晚在養殖池投餌,不如在地龍網中投餌。狄龍網是壹種梯形固定網,呈T形。它有許多入口和壹個袋網,每個入口都有倒須,這樣蝦進網就很難出來,進袋網就被抓了。作業時,網放在池塘裏,蝦晚上出洞覓食時鉆進網裏。第二天早上,就把它從包網裏倒出來。根據需求和區域,放置壹定數量的地龍網進行捕撈。

(3)旱地捕撈:以上兩種方法捕撈後剩下的蝦,或因水溫低已在洞中越冬的蝦,都要在幹塘捕撈。具體方法是:先將池水排幹或拍幹,可以看到池底的蝦洞。U型魷魚洞有兩個近乎圓形的出口,壹大壹小。用腳從大洞跑進去,用力推幾下,蝦就從小洞爬出來了。由於栽培時密度大,洞穴往往是相通的;或者到了冬天,洞穴就變成了“Y”形,腳踏很難有效果,只好用其他工具挖。這樣池塘裏養的蝦,基本上壹個洞壹個洞抓就能抓到。

其他遊泳魚蝦混養,需要同時捕撈的,可以用網具捕撈;如果不同時收割,不宜將池水抽幹,要分幾次收割,或者選擇幾種釣法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