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壹天要消耗壹個師!”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勞聲寰說,“我們裝備不如他,我們的空軍有250架,對方是3000多架,在上海的黃浦江上、長江口,日軍有4艘航空母艦,黃浦江和長江有壹百多條軍艦。我們250架飛機對3000多架飛機,怎麽打啊?”
“頭壹仗我們的旅長就陣亡了,除了師長以外就剩下旅長,壹個旅管兩個團,師長都要到前面督戰,後來他們都犧牲了……妳想想,我們的犧牲有多大……”當年淞滬會戰的軍官易謹與勞聲寰都已是耄耋老人,回憶往事,兩位老人都泣不成聲。
88師師長、後升任72軍軍長的孫元良後來回憶,他們壹個師15000人左右,到最後,只剩下不到1/3。“我們的部隊,每天壹個師又壹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壹半,有的支持五個小時死了2/3,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壹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這是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馮玉祥的壹段話。
戰爭其實是兩國總體實力的比較,參戰的第26師副連長何聘儒戰後回憶說,當時他們所在師裏,壹個步兵連只有3挺機槍,50多支漢陽造步槍,而且槍支時有殘缺不全,有的甚至沒有來復線,乃至用麻繩捆綁避免槍栓脫落。我們欠缺的也不僅是裝備。勞聲寰後來回憶壹個很小的細節:埋鍋造飯,“行軍鍋在那裏做飯,燒得滿天煙火沖天,這等於報告敵人,‘我在這裏妳來啊’,我們很多的部隊,沒有跟敵人見面就垮了,就這樣被日本的炮兵、飛機給炸了。”
在壹派沿江平原的淞滬戰場,幾乎沒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從全國各地倉促趕來的中國軍隊幾乎連像樣的工事都無法修築,全憑血肉之軀,就這樣常常整連整營戰死,而後繼部隊的士氣卻從未有任何的消退,依然壹往無前。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占全師兵力的62%,其中僅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就達約200人。陶峙嶽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為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然而在淞滬戰場,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部隊,全無派系爭鬥中的推諉,全都抱壹死的守土職責。第8師參戰近3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余人減員至700人!在戰爭最為激烈的蘊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鐘內就全部陣亡!
戰爭中先後有數十位少將甚至中將陣亡,甚至有中國高級將領因為失去陣地而毅然自殺成仁。戰後何應欽在回憶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我軍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余人”。
“戰事初起,國際人士壹般認為,中國決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戰簡直是發瘋”,曹聚仁曾這樣寫下當時國際社會對淞滬會戰的看法。但中國軍隊恰恰通過這樣的浴血奮戰贏得了國際社會尊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埃文思·卡爾遜(Evans Carlson)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特使1937年8月抵達上海時,正值炮火連天。壹個月後,他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信裏這樣寫道:“我簡直難以相信,中國人民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是那樣齊心協力。就我在中國將近十年的觀察,我從未見過中國人像今天這樣團結,為***同的事業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