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只有1.55米的鄧亞萍,看起來並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她在13歲獲得全國冠軍,15歲獲得亞洲冠軍,16歲獲得世錦賽女團、女雙冠軍。1992,19歲的鄧亞萍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再次奪得女單冠軍,與喬紅合作奪得女雙冠軍。65438-0993在瑞典舉行的第42屆世乒賽中,她包攬了團體和雙打兩枚金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乒賽皇後。
1997從清華大學退休,2001獲得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2002年獲得12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2008年29日,他被劍橋大學正式授予經濟學博士學位。鄧亞萍講述了壹個世界冠軍壹路奮鬥到學校的故事...
清華:從寫26個英文字母開始。
“臨近退休的時候,我開始設計自己的未來道路。有些人認為運動員只能在
球場上的鄧亞萍(12照片)繼續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上工作,而我只是想證明,運動員不只是會玩。
鄧亞萍的比賽照片(5張)有利於比賽,也可以做好其他事情。當我不再是壹名運動員時,我的新起點將開始。”鄧亞萍說。
“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體育委員會委員。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嚴峻的挑戰。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此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為零,法語更是壹竅不通。面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和我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很著急。”
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後,鄧亞萍剛進清華讀英語專業本科的時候,英語幾乎是空白,沒有任何英語基礎,更談不上口語交際能力。
”懷著激動和忐忑的心情走進清華。老師要看我的水平——妳寫26個英文字母來看。我花了壹段時間才終於寫出來。看了壹會大寫小寫的字母,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老師,就是這樣。但是請妳放心,我會努力的!”
“老師上課講的故事對我來說無異於天書。我只能盡力去聽,去記每壹個單詞,回宿舍,壹點點查字典,壹點點背。我給自己制定了壹個學習計劃:壹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壹——從課本第壹頁開始學,從第壹個字母、第壹個單詞開始背;妳必須保證每天14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復習作業到半夜12。”因為全身心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和朋友的聚會和無關的社交活動,甚至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少了。為了提高聽力和會話能力,她不僅定期去語音室,還買了壹個多功能復讀機。因為我總是邊聽磁帶邊讀。學生總跟她開玩笑:“亞萍,妳整天看書,小心嘴唇磨繭!””“但我相信,沒有超人的努力,就不會有超人的成就。這也是我在外地多年的親身經歷。"
學習壓力大,每天的課都排得滿滿的。除了學習,鄧亞萍每周還要三次往返數十裏到國家隊訓練基地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早上起來會發現枕頭上有很多頭發,梳頭的時候會掉很多頭發。我也沒怎麽在意,但教練和隊友看到我都很驚訝:‘小鄧,妳怎麽了?’我說:‘沒什麽,可能是學習用的大腦和打球用的大腦不壹樣。’"
“雖然都是壹個字‘苦’,但此時我有了不壹樣的感受:我以前是運動員,訓練完累得動不了。只要聽到歡呼聲,我就咬著牙挺過來了;遇到困難和障礙,教練撥壹點,打通了;當比賽遇到困難時,觀眾怒吼著獲得動力,轉危為安。但是讀書往往需要壹個人獨自奮鬥。那種貧窮和孤獨是另壹種折磨。沒有意誌和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
為了更快掌握英語,幾位英語老師建議鄧亞萍出國學習壹段時間。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經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剛剛在清華學習幾個月的鄧亞萍作為交換生被派往英國劍橋大學,以1998開頭攻英語。
2006年,鄧亞萍生下兒子,取名林漢明。
鄧亞萍-前乒乓球世界冠軍,2008年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
鄧亞萍被國家體委授予體育榮譽勛章,獲得國際運動員、全國十佳運動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等多項榮譽稱號。
鄧亞萍曾獲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女雙冠軍和單打亞軍。在第40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她獲得了女子雙打冠軍。在41世乒賽上,她獲得了女單冠軍。並在第25屆和第26屆奧運會上獲得女子乒乓球單打和雙打冠軍。
鄧亞萍是唯壹壹位在奧運會上獲得四枚金牌的乒乓球運動員,因此她也被稱為“乒乓球女王”和乒乓球界的“小巨人”。
1997後,鄧亞萍赴清華大學、劍橋大學、諾丁漢大學深造。經過努力,她獲得了英語學士學位和中國當代研究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小時候,鄧亞萍就立誌要成為壹名優秀的運動員,因為她的父親是當時的體育教練。但是,她又矮又矮,完全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不能向她敞開。於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練完體能課後必須做100的發球和接球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讓自己的技術更熟練,基本功更紮實,她在腿上綁了沙袋,把木球拍換成了鐵球拍。
這對壹個孩子來說是多麽可貴啊!這樣不僅身體會痛苦,心理上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壹次閃現,展開,騰挪,都可以用掙紮來形容!
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常有的事!但她從不抱怨,也不喊累!
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會心痛得流淚!
付出總有回報。由於鄧亞萍的堅持,10歲的她,在全國青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冠軍。
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超額完成了訓練任務。當團隊規定她要練到早上11,她就把自己延長到11: 45。她訓練到下午六點的時候,會練到六點四十五或者七點四十五。訓練結束的時候,她會練到晚上九點。鄧亞萍經常錯過訓練的時間,所以她給自己做方便面。
在隊裏練習單邊進攻的時候,鄧亞萍還在腿上綁沙袋,面對兩個男陪練的左右移動,壹打就是2個小時!
多球訓練時,教練擊球如彈幕。鄧亞萍睜大眼睛,每次接球都壹絲不茍,壹個接壹個有1,000多。
據張教練統計,鄧亞萍接球,每天超過65,438+0,000!
每次訓練課結束後,鄧亞萍的衣服鞋襪都被汗水濕透了,有時候甚至連地板都濕透了,要換衣服鞋襪甚至換桌子再練壹遍。
鄧亞萍長期從事強化訓練。從脖子到腳趾,鄧亞萍身上多處都有傷。
為了對付腰部肌肉的勞損,她不得不戴上寬護腰。膝關節腫得有脂肪墊,踝關節幾乎長滿骨刺。平時,她都得忍著。如果真的疼得厲害,她會打壹針去合上,腳底會磨出血泡,她就撿起來包壹層紗布再練。即使傷口感染了,擠出膿液也要繼續練習。
那是鄧亞萍清華畢業前夕。壹天,她去找語文老師,請他幫忙修改哲學課的總結。這個哲學總結足有四五千字,內容非常充實。既有理論上的闡述,又結合實際,用哲學的觀點分析了遊戲的戰略戰術。
幾天後,語文老師把修改後的文章還給鄧亞萍。幾天後,語文老師在校園裏遇到了她。鄧亞萍壹方面表示對語文老師的感謝,同時很認真地對他說:“我把兩份總結都給了哲學老師,跟老師說清楚了,壹份是我自己寫的,壹份是語文老師修改的。”
壹篇哲學文章,請語文老師修改。按理說修改後可以作為自己的“原創”上交。語文老師絕對不會質疑鄧亞萍,為什麽不解釋是老師糾正的;哲學老師不會質疑她有沒有被要求修改。壹切都顯得那麽自然。但鄧亞萍居然把修改前後的兩篇文章都交給了哲學老師,還如實說明已經請語文老師修改了。這才是誠實的鄧亞萍,這才是鄧亞萍的誠實!
只有這樣的誠實,才有她的事業,才有她的輝煌,才有她的人格力量。試想,壹個在學業上不誠實的人,怎麽可能成為“鄧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