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是人類重要的食品之壹,常見的蛋,包括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等,它們的營養成分和結構都大致相同,其中以雞蛋最為普遍。蛋由蛋殼、蛋黃、蛋白和蛋系帶等部分所組成,分別具有以下的營養價值:
蛋殼
蛋殼含有豐富的碳酸鈣,非常容易消化吸收,是補充鈣質的最佳來源。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取約2公克的蛋殼研成粉狀食用,可預防因鈣質不足、骨量減少而導致的腰酸背痛、容易骨折或罹患骨質疏松癥。
蛋黃
蛋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卵磷脂和鐵質等營養成分。其中卵磷脂被腸胃吸收之後,可促進血管中膽固醇的排除,有預防動脈粥樣化的功用。且卵磷脂經消化吸收之後,可生成膽堿,這種物質與腦部的神經傳達作用有關,可促進學習、記憶的能力,達到預防老人癡呆的功效。膽堿還可預防肝臟積存過量脂肪,避免形成脂肪肝及改善肝臟機能。而蛋黃所含的鐵質,利用率最高,是最補血的天然食品。
蛋白
蛋白中含有壹種叫白蛋白的蛋白,具有清除活性氧的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達到防癌的功效。且蛋白中的卵白蛋白,經消化酵素分解之後,可以產生壹種溶解酶,可活化巨噬細胞,抵抗外來病菌的入侵,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蛋系帶
蛋黃左右有兩條白色的索狀物,就是蛋系帶,它是蛋白的壹部分,也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它還含有壹種燕窩也有的成分,叫「涎酸」,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與侵入人體的病毒結合,進而消滅病毒,防止感染的產生,並且有預防癌變的作用。
此外,中醫藥古籍《本草綱目》記載:蛋性味甘平,能安五臟、安心神;能定驚、安胎,具有養陰、健脾、補肺等作用,且補而燥,常吃能去病延年,最適合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及孕婦,做為營養補給品。
2.潛藏危機
危機壹 膽固醇
蛋中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它被認為可能會使血脂增高,導致血管硬化,所以壹般人皆知曉,有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等疾病的人,不宜多吃蛋。
不過,也有部分醫學研究認為,蛋黃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它是壹種很強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的顆粒變小,並呈現懸浮狀態,這樣將有利於脂質透過血管壁,被組織吸收利用,以使血中膽固醇減少。因此醫界建議,已經有病在身而須限制膽固醇攝取量的人,最好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控制蛋黃的食用量。而壹般民眾,在吃蛋的同時,則須控制動物性脂肪及熱量的攝取,並多吃蔬菜水果,才能避免膽固醇過高。
危機二 細菌性中毒
蛋在生產、運送及儲存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確實做好衛生品管的工作,可能提供沙門氏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它細菌滋生、繁殖的好機會,吃了這種被細菌感染的蛋,會使身體出現上吐下瀉、腹痛、發燒等現象。
危機三 抗生素殘留
抗生素能促進雞的生長,增加產蛋的機率,但過量的抗生素若殘留在雞肉或雞蛋裏面,則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3.如何健康吃蛋
蛋的吃法雖然很多,但也要註意吃法正確與否,否則不但沒有補充到營養,還可能影響到健康。在吃蛋時,如果能配合下列的健康吃法,不但可以減少膽固醇的吸收,更能多加有效利用蛋的營養:
1.蛋含有各種營養素,但唯獨不含維生素C,所以若能搭配蔬菜食用,營養將更均衡。
2.吃蛋時多搭配蔬菜食用,有助蔬菜中的維維,吸收膽固醇及其它有害物質,並將之排出體外,減少膽固醇的危害。
3.蛋生吃難以消化,且可能因此吃進沙門氏菌、真菌或寄生蟲卵,因此不宜生吃蛋。
4.用熱豆漿沖生雞蛋,會形成不易分解吸收的物質,影響消化、破壞營養。
5.每天壹顆蛋加上米飯、面食壹起食用,就可完備地取得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所以也不需壹天吃太多蛋。
6.煮蛋時可依個人所需,酌量加些中藥,如枸杞、紅棗、何首烏、川芎、艾葉、益母草等壹起食用,將更具食療效果。
7.蛋殼的顏色與蛋的營養價值無關,所以不必特意去吃紅褐色蛋殼的土雞蛋。
8.吃受精蛋未必比未受精蛋營養,因為未受精蛋沒有因胚胎發育而消耗養分,營養較完整。
9.蛋黃已散開的蛋不能食用,因為那可能是儲放時間過久,已被細菌寄生、分解,所以蛋黃才會散開。
10.蛋黃的顏色濃淡,與它的營養價值無關,所以不必特別吃紅蛋黃的蛋。
4.蛋如何安全儲放
蛋因為富含蛋白質,所以如果儲放不當,很快就會變質、腐敗。因此蛋買回來之後,最好先依下列方式儲放起來,才能吃得安心、健康:
1.如果買的是壹般傳統的散裝蛋,放冰箱之前,壹定要先徹底清洗、拭幹。
2.超市賣的包裝完整的洗選蛋,保存期限約14天。
3.壹般新鮮的帶殼蛋,若夏天在冰箱儲存乭放7天左右 ,冬天則可放壹個月左右。
4.蛋殼很怕潮濕,所以不能悶放在不透氣的塑膠盒中以免受潮發黴。
5.蛋擺放時,須將較圓的壹頭向上,較尖的壹頭向下。
6.蛋的冰點是零下2.2度C,若冰箱溫度低於此溫度時,蛋殼可能就會破裂,使蛋遭受汙染。
7.蛋去殼之後,最好馬上煮食,就算放冰箱,也不宜超過4小時。
8.水煮蛋、茶葉蛋等煮熟的蛋,如果沒有馬上吃完,可存放冰箱約10天左右。但若殼已破裂,則夏天就算放冰箱,也只能放4天左右,在室溫中則大約只可保存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