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團支書的制作方法是什麽?

團支書的制作方法是什麽?

在清明節期間,江南有吃綠色餃子的習俗。青團,也叫青郭明,是江南和上海灘清明節祭祖的食品之壹。因其青綠色而被稱為青團。

綠球皮軟,果肉松糯,不甜不膩,味道清香,有青草味,有點粘但不粘,綠球的夾心多為紅豆沙。

青年團創建於宋代,是清明節著名的冷食點之壹。當時叫“粉團”,明清時流行於江浙滬壹帶。後來團子的祭祖功能逐漸減弱,更多的人在春天把團子作為時令小吃來吃,也作為饋贈親友或娛樂。

綠色餃子是將壹些野菜搗碎擠出汁液,然後取這種汁液,與幹純糯米粉混合,然後開始包餃子。野菜主要是嫩艾草、胡麻草、胡菜、艾蒿等。

在水中浸泡後,胡菜的顏色是綠色的,這是過去常用的,但後來很少使用。放入大鍋中,加石灰蒸熟,撈出石灰水,揉成糯米粉,做成鮮綠色的餃子。

餃子的餡料是精致的糖豆沙,餡的時候加壹小塊糖豬油。餃子做好之後,放在籠子裏蒸,出籠的時候用刷子把煮好的植物油均勻的刷在餃子表面,就做好了。

綠球碧綠如玉,糯軟,清香,甜而不膩,肥而不飽。青團也是江南地區人們祭祀祖先的必備食物。正因為如此,青團在江南的民俗飲食習俗中顯得尤為重要。

江南吃青團的線索最早可以在周朝找到。據李周說,當時有壹個規定是“仲春,禁止木祭司跟火”,所以民眾停止做飯,“冷食三日”。

寒食三日傳統食品中有壹種“精米”。寒食節時,人們采摘刺桐葉,用細冬青染米,米呈藍色,有光澤。

當時,這種綠色的大米被用作祭品。隨著制作方法的更新,逐漸變成了綠球。當時市場上也有賣青藕的涼菜,人們爭相購買,作為對祖先的祭品。

在浙江省臨海市,壹種叫“青”的野菜必須用來給綠球上色。在蘇杭,壹般用青蔬汁、嫩絲瓜葉汁上色,“青”煮熟搗碎成汁與糯米粉混合。

“綠”,又叫鼠草,正是因為綠,海邊的綠群才有別於其他地方的芬芳。臨海團子的餡料有鹹有甜。甜的是豆瓣醬,鹹的是豆腐丁、竹筍丁、肉丁、鹹菜丁。

為了區分鹹甜兩種風格,甜的裹成圓形,鹹的裹成餃子形。最後在底部放上新鮮的紙桑葉,放入蒸籠蒸15分鐘。

做綠球的方法有很多。壹種是將艾草洗凈,用水焯壹下。燙的時候可以加壹點石灰水,會去掉苦味。不加的話,多洗幾次。然後加點水,打碎得到艾草汁。

將糯米粉和粘米粉按照3: 1的比例混合,加入艾草汁和面,再加入豆瓣醬,包出小孩拳頭大小的餃子。最後壹道工序是在火上蒸。

蒸好後,讓綠球冷卻,就可以吃了。制得的綠球香甜可口,有艾葉的香氣。

第二種方法是用艾草采摘嫩莖葉,洗凈後放入加了堿水的開水中,可以保持綠色。煮沸後取出,濾出汁液備用。

在做綠球之前用清水把堿水洗掉,然後把這些漂洗過的艾草用紗布包起來擠出水分,然後用刀剁碎,再用手掰成小戳備用。

糯米粉和秈米粉按1比1的比例混合,然後加水至半潮。把面粉放在大蒸鍋裏,在面粉上面放上艾草,開始用鍋蒸。當鍋內綠球的香氣溢出時,說明食物蒸熟了。

此時,就要端起蒸鍋,倒入石臼中。那人拿著壹個大石頭杵,先用撮子把艾草和藥粉混在壹起。抽簽結束後,男的搗鼓,女的翻粉。每次捶的時候,把它翻過來蓋住洞。

最後,粉末變得粘稠,沒有顆粒感,妳可以把它端到盆裏,放在桌子上。這時候就要趁熱“抓”,把這個半成品拉出來,從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捏出壹個小球,拍拍金黃色包裹的松花粉,壹個香滑糯糯的綠球就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