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潘羅支作為涼州六谷部吐蕃政權的首領,始終堅定地站在北宋政權壹邊。他殺了壹個黨項使者,把另壹個綁在北宋朝廷,壹次付壹千匹馬,表示要聯合宋朝對抗西夏。
北宋也願意守住涼州這個盟友。當潘羅支的特使來到汴梁時,他告訴北宋朝廷,他願意幫助北宋軍隊收復淩州(今寧夏靈武市)。
當時的北宋皇帝宋真宗甚至決定給予潘羅支政權武器、槍炮、盔甲等物資的支持,並向其邊境盟友出口武器,這在宋朝歷史上還是第壹次。
公元1003年11月,黨項人的首領派軍隊來到涼州城,決心徹底解決這顆南下之路的釘子。可惜他在涼州城被潘羅支誘騙投降,身中數箭而逃,最後死在了壹個叫三裏井的地方。
他垮臺的歷史被記錄在《持續資本管理》的長篇書中。且說李降西涼時,京師首級詐降,疑無所動。不久,盤羅集合六谷番部和贊龍人壹起攻他,繼續前進後大敗,打到中流,死在靈州界三十裏。”
但西夏畢竟占據了絕對優勢。次年六月,西夏在其新首領李德明的帶領下,將涼州收入囊中。但是涼州周邊的吐蕃民族並不願意臣服。幾個月後,他們與甘州回紇聯手,將黨項人驅逐出涼州。
此後的20年,甘肅(甘肅張掖)和涼州壹直是黨項人南下路上的兩塊硬骨頭,直到李元昊的出現,這壹僵局才被打破。
公元1032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夏道學元年),李元昊即位,甘肅、涼州最終落入西夏手中。
四年後,公元1036(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夏廣韻三年,李元昊率軍占領沙州(敦煌),義軍政權滅亡,西夏最終控制了河西走廊全境。
但此時的西夏政權卻沒有余力繼續南下,因為北宋朝廷對李元昊的建國極為惱火。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宋夏兩國在邊境打了很多仗。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臨阜峰之戰、定川村之戰四大戰役,西夏軍隊殲滅西北宋軍精銳數萬人。
雖然贏得了與北宋的戰爭,但也嚴重牽制了西夏在河西的兵力部署。同時,西夏的強大,尤其是西夏對河西地區的占領,切斷了遼國與河西吐蕃、沙洲回紇的聯系,也讓遼國感到焦慮。
遼試圖通過婚姻來贏得西夏,並把壹位遼公主嫁給了李元昊。不幸的是,遼公主與李元昊不和。不久後,遼公主抑郁而死。
對此,遼國頗不高興,遼國派使者去問西夏。急於擴張的西夏誘使契丹邊境的黨項羌部叛遼歸夏,引起遼朝的極大仇恨,遼與西夏關系破裂。
公元1044年(宋仁宗,四年),廖興宗率兵十萬攻夏,深入夏境四百裏。兩軍在河曲激戰,李元昊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河曲之戰,大敗廖興宗部隊,大獲全勝。
但以西夏的國力,要同時與北宋和遼國開戰,顯然不是其國力所能支撐的。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許多勝利,但長期的軍事行動也影響了中國的民生。
據史書記載,西夏“民困點集而不給財力,中怨‘十不如’之謠言。”
正是在西夏政權無暇顧及西方的時候,和龍地區的回鶻人在北宋和清朝的支持下收復了沙洲。
從河西走廊幾個重要城市的反復爭鬥可以看出西夏南擴之路並不平坦。當西夏最終在河西走廊站穩腳跟後,清朝的巴西樓政權(青海西寧)成為西夏南進的又壹障礙。
兩國在隴右激戰數次。西夏軍雖然包圍了唐城,但還是被兵士截斷了去路,導致慘敗。之後西夏與北宋多次在東南邊境爆發戰爭,夏軍逐漸失去了戰場上的優勢地位,使得西夏再也無法染指隴右,更談不上在西域與吐蕃的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