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基本介紹:樹蛙拉丁學名:樹蛙界:動物界:脊索動物亞科:脊椎動物亞科:兩棲動物亞科:滑足動物亞科:無尾目動物亞科:蛙科:疣足、大白顎、中國林蛙的種組和屬產於峨眉、臺灣省和寶興:中國林蛙分布區:主要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主要種、稀有種和其他種:,地理分布、利用價值、人工養殖、 形態特征:鼻骨小,蝶骨外露,額頂骨寬或短,部分物種有次級真皮板覆蓋在額頂骨或鱗骨的側面。 舌骨無舌角突出,有翼突;喉器環狀軟骨有或無側突;脊椎前凹或鋸齒狀;肩胸骨在基部分叉,中間胸骨細長,比喙骨長;手指和腳趾末端的骨骼呈“Y”形,軟骨呈菱形或心形或翼狀;第三掌骨遠端有結節;體型中等或較大,壹般雄蛙吻部斜而尖,吳氏管卷曲;沒有瓶狀精囊。明顯不同於女性;舌後端切跡深,犁骨齒發達,鼓膜明顯;手指有蹼或發達,腳趾近蹼或豐滿,外漫步蹼更發達;有些物種在前臂、足跟或肛門有皮膚褶皺;第壹和第二手指不與第三和第四手指相對,並且不形成抓握;手指和腳趾末端有明顯的吸盤和邊緣凹槽,吸盤背面可見“Y”標記。蝌蚪體型中等;嘴位於吻部的腹面;眼睛位於後腦勺;尾鰭低而平,末端壹般較鈍。大多數種類是樹棲的;雌蛙產的卵較小,數量較多,卵徑1.5 ~ 3 mm,產卵量壹般在400枚左右,多的有4000枚。雞蛋多為乳黃色。卵呈泡沫狀,附著在池塘附近的植物上或泥窩裏,或掛在池塘上方的枝葉上。蝌蚪生活在平靜的水中。該屬植物種類較多,約60種[Frost(2007)統計74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約有25種,分布於秦嶺以南各省(區),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蛙科1屬的無尾目動物,體型小而細長。生物學特性樹棲型:成蟲常棲息於樹上,部分種類常棲息於低矮的灌木或草叢(或農作物)中。它們的身體扁平,手指和腳趾末端有大吸盤,邊緣有凹槽。兩關節末端有蹼狀的蹼、吸盤腹面的腺體和胸部的腺體(即扁平疣),可使成蛙牢固地附著在樹幹或樹葉等附著物上。其體色多為綠色或半綠色(林蛙屬多足類等物種除外),幾乎與植物葉片同色,具有保護作用。上述兩種樹祭蛙在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上表現出趨同適應性,但產卵習性差異較大。樹蛙在水面以上的樹葉上產卵(如峨眉樹蛙峨眉樹蛙和大樹蛙鄧氏樹蛙)或在靜水附近的泥窩和草叢中產卵(如斑腿泛樹蛙大頭樹蛙、寶興樹蛙杜氏樹蛙、洪福樹蛙),其卵全部嵌在泡沫濾泡中,前兩者的濾泡也被樹葉包裹,這是青蛙產卵習性的特例;樹蛙卵孵化後,隨著液化卵泡和雨水的沖刷,蝌蚪從樹上落入或流入下面的池塘。蝌蚪在平靜的水中生活2 ~ 3個月左右,蛻變成幼蛙,並鉆入草叢,在陸地上生活。主要種類稀有種1、arvali樹蛙英文名Farnllalld Green Treefrog形態特征:體型中等,雄蛙體長42 ~ 42~44mm,雌蛙體長約62mm。頭部寬度等於或略小於頭部長度;吻鈍尖,吻邊明顯;耳膜近圓形,約為眼睛直徑的壹半;兩排犁形齒,靠近左右。皮膚略粗糙,身體背部和腹部及大腿有痣;肛門和大腿後側有小疣;肛門上方有壹條狹窄的皮褶;從前臂外側到第四指外側和外側跗骨有1條狹窄的棱形皮褶。前臂粗壯,手的長度約為體長的29%,手指和腳趾的末端有吸盤和緣溝,背部可見“Y”字痕;手指間幾乎有壹半蹼;後肢適中,脛骨跗關節向前伸展附著在身體上時到達眼睛。脛骨長度約為體長的42%,趾間有1/2 ~ 2/3蹼,內側跖骨突呈卵圓形,無外跪突。身體和四肢的背面是深綠色、黃綠色、綠色到近黃色;上唇為白色,下唇和喉緣為銀灰色或白色;車身側面有1條白線,線條底部為深紫色;前臂到小指外緣的皮膚邊緣是白色的,下面有黑線;第壹、第二和腳趾的背側和腹側表面是粉紅色的;大腿前後都是深粉色;有的大腿後面有橫紋,尤其是肛門後面。身體和四肢的腹面是灰色或白色的。雄蛙的第壹個手指有壹個結婚墊;有壹個單壹的咽外聲囊。卵黃白色,卵徑約2.5 mm,第36只蝌蚪全長38mm,頭長約13mm,尾長約為頭長的192%。頭部扁扁的,後視橢圓形網;接吻端網;尾端鈍尖;背肌和尾肌黑褐色或灰褐色,腹面黃白色,尾鰭透明。生物學數據:這種青蛙生活在海拔約50米的農業區。成年青蛙捕食蒼蠅和其他昆蟲。4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雨夜,雄蛙常常在田野、竹林、稻葉上啼叫;交配時,雄蟲前肢抱在雌蟲腋下,卵泡產生於臨時靜水池或稻田附近的落葉層。卵泡為白色,內含104 ~ 311個卵,變態約40天。人口現狀:中國特有種。青蛙的棲息地被分割,質量下降,數量很少。受威脅等級:瀕危EN。地理分布:臺灣省(嘉義、雲林、臺南)2。橙腹樹蛙(Rhacophoms aurantiventris)形態特征:雄蛙體長48 ~ 54毫米。頭部比頭部長度寬;吻部鈍圓,從下唇突出;鼓膜近圓形,直徑約為眼徑的壹半;兩排犁形齒,在內鼻孔的裏面和後面。身體背部皮膚光滑,四肢背部有黑痣。身體和四肢的腹面光滑;肛門下方及大腿後方疣粒少,跗骨外緣有薄弱的皮褶。手指和腳趾末端有吸盤和緣溝,背面可見“Y”字形,手指半蹼;後肢長,脛距關節達到鼻子和眼睛之間,有2/3的蹼趾或近全蹼趾。內側漫步過程的長度是三倍寬,沒有外部踩踏過程。身體和四肢背部深綠色,部分個體背部有乳黃色斑點;從吻部往下,沿下頜側緣從體側到胯部有1條白線,從肛口到大腿後部有L條白線,白線以下有1條黑線。前肢和後肢外側白線明顯;臀部深紫色;內2指和內3趾紅色,蹼背黃色,多數吸盤橙紅色;咽部和胸部呈淡紅色,紅色向腹部逐漸變淺,四肢和蹼的腹面多為橙色或橙紅色。雄蛙的第壹個手指有壹個結婚墊;有壹個單壹的咽內聽囊。第26 ~ 33期蝌蚪,頭長18 ~ 22mm,卵圓形頭,背平,尾尖。後腦勺為黑色或暗褐色,腹面透明;尾部淺棕色,尾肌比尾鰭顏色深。唇齒公式為ⅰ:4+4/1+1:ⅱ或ⅱ:3+3/1+1:ⅱ;嘴角和下唇乳突兩角交錯成兩排,嘴角兩角的附屬突起較多,角質顎較弱。生物資料:該蛙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山區的闊葉林中。這種青蛙的繁殖期可能會更長,雄性青蛙會在5月至8月的夜間鳴叫。蝌蚪生活在森林地區平靜的池塘裏。8月中旬可以看到剛完成蛻變的幼蛙。人口現狀:中國特有種。青蛙的棲息地被分割,質量下降,數量很少。受威脅等級:瀕危EN。地理分布:臺灣省(臺北、宜蘭、臺中、高雄、臺中及李佳、花蓮等地)其他種:1、二點樹蛙2、陳輝樹蛙3、貢山樹蛙4、公山山樹蛙地理分布限於舊大陸,分布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及非洲南半部,從印度、斯裏蘭卡至日本、菲律賓及巽他群島。在歐美和大洋洲沒有分布。約有8屬286種。1屬(Chiromantis)局限於熱帶非洲,亞洲有7屬。我國已知有7屬53種,分布於秦嶺以南。使用價值為1的幹體進行去內臟。具有止血、止痛、強筋壯骨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出血、骨折等疾病。還可以治療小兒疳積。2.吸附在陳列櫃玻璃、植物或動物園的溪石上,觀賞效果好。人工培養1。產卵:斑蛙壹年產卵數次,每次產卵量200-300粒,產卵時間多在夜間至次日淩晨。斑蛙產生的卵和輸卵管分泌物形成壹種特殊的卵泡,為乳白色泡沫狀粘液。壹段時間後,泡沫狀卵泡表面幹澀汙黃,卵呈淡黃色,卵均勻分布在卵泡內。卵泡大小約9 cm× 6 cm× 7 cm,卵透明度低,比重大於1,卵徑小於2 mm,受精卵的孵化期受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孵化期為3 ~ 7天。2.蝌蚪的培養:剛孵出的蝌蚪3天不吃東西,靠體內卵黃物質的吸收。開始進食的時間因環境溫度而異,如遇下雨低溫,開始進食的時間有所延遲。3天後,試著餵少量的蛋黃和水蚤,可以保持水質。壹個星期後,魚、瘦肉、胡蘿蔔、蔬菜都做好餵飽了,蝌蚪也躍躍欲試,證明蝌蚪是雜食的。餵食量隨著蝌蚪的成長而增加,壹般壹天1次,占蝌蚪體重的5%。通過人工飼養提供優質的蛋白質營養,可以減少蝌蚪種群內大小差異的分化,提高變態率和存活率。3.幼蛙的攝食:幼蛙和蝌蚪經過變態後,身體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食性也完全不同。蝌蚪期食用水蚤等活飼料和煮熟的魚、瘦肉、胡蘿蔔、蔬菜等人工餵養的飼料;變態後只吃活的、動的飼料,對死的、不動的飼料視而不見,壹般不餵食。馴養幼蛙攝食人工飼料的方法:(1)設置浮出水面的投餵平臺,投餵黃粉蟲、蚯蚓、小魚、小蝦和人工混合飼料;(2)模擬飛蟲取食,幼蛙誤以為飛蟲取食;(3)收集並餵養各種活的昆蟲飼料。4.成蛙的飼養:飼養方法與幼蛙基本相同。根據成蛙的個體大小和生態類型,合理安排飼養密度,設置飼養臺、誘蟲燈和模擬昆蟲活動的飼養裝置。飼養各種昆蟲和人工飼料,收集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飼養來源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