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八個辣椒品種
辣椒作為壹種兼具蔬菜和調味品特點的食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吃辣椒或者辣椒制品,很多人甚至到了“沒有辣椒就沒有飯吃”的地步。有些人認為胡椒如此普遍,我們必須對它了如指掌。但其實我們很多人對辣椒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解。比如吃辣椒的歷史只有300年。比如辣味不是味覺,而是痛感。例如,中國人不怎麽吃辣...為什麽這麽說?《中國吃辣史:中國辣椒400年》這本書可以告訴妳答案。《中國吃辣的歷史》壹書的作者是曹郁,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現任中山大學移民與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近年來,曹禺的研究領域是海外華人研究和食物人類學,特別關註食物傳播和烹飪口味與移民的關系。本書從中國麻辣食物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階級三個部分講述了辣椒是如何進入中國,融入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被中國文化賦予其他意義的故事。該書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向讀者展示了辣椒作為食品在中國的演變過程,同時打破了人們對辣椒的壹些常見誤解。我們來看看關於辣椒的五個常見誤區,以及實際情況是怎樣的。1和辣椒傳入中國只有400年,食用歷史只有300年。眾所周知,我國菜肴種類繁多,僅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就有八大菜系,更不用說其他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了。物產豐富,加上各種香料和食用中草藥,使我們的祖先烹飪出無數“鮮、香、麻、辣”且味道豐富的菜肴。正所謂“眾口難調”。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面對如此濃郁的風味,很多人對吃“辣”達成了驚人的壹致。根據2014公布的數據,中國吃辣的人口已經達到5億,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很多人認為,這麽多吃辣的人,辣椒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壹定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事實上,就在400年前,我們的祖先還不知道胡椒是什麽。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辣椒從美洲傳到中國和其他地方。萬歷十九年((1591)),郜璉撰寫的《尊生八記》中首次出現了關於池莉的記載,即《顏憲清鑒賞筆記·四季花集》。“辣椒開滿花,果似禿筆。吃起來又辣又紅,印象很深刻。”可見,辣椒在當時只是作為壹種觀賞植物。直到300年前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才看到辣椒用於食用的記載。《泗州誌》中記載“海椒,俗稱辣火,以土苗代鹽。”相對於西周和春秋時期記載的姜、蔥、椒,到了明朝才進入中國的辣椒就像壹個“春童”壹樣。然而這個少年卻憑借著自己熱情活潑的性格後來居上,壹舉成為了調味家族中極其重要的壹員。如今,大大小小的餐館裏,桌上都會備上壹小壺辣椒油或辣椒醬,辣椒的魅力可見壹斑。好像認識“朋友”無所謂早來晚來。性格好,能和大家“打成壹片”才是最重要的。2.中國人不太吃辣的食物。看到這個標題妳很驚訝嗎?什麽?假的!農業部發布的信息不是說中國辣椒產量世界第壹嗎?等等,先別急。農業部發布的信息是真實的。然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中國的辣椒產量位居世界第二,遠不及印度。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原來農業部把不含辣椒素的甜椒也算進去了。2015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辣椒產量的90%為不含或含少量辣椒素的植物性食用品種。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將用作蔬菜的辣椒與用作調料的幹辣椒分開。到2014年,中國吃辣的人約有5億,約占總人口的40%。在吃辣的人群中,幹辣椒年人均消費量為580克。如果按總人口654.38+0.375億計算,人均消費只有265.438+00克。印度的幹辣椒年人均消費量高達800g,泰國約為700g,墨西哥約為520g,所以他們的辛辣食物濃度遠遠超過中國。所以,其實我們國家的人吃辣的比較普遍,吃辣的人口上升的比較快,但是總體來說,吃的不是很辣。其實不是只有我們覺得我們國家的人可以吃辣,很多外國人也會有誤解。本書作者曹禺舉了壹個他在加州參觀學校的例子。當他被朋友邀請去當廚師招待當地人時,大家都很驚訝他做的菜裏沒有辣椒,因為他們都認為麻辣是中國菜的特色。3.辣味不是味道,是痛苦。我們常說的“酸、甜、苦、辣、鹹”,就是我們熟悉的五種味道。但是中國吃辣的歷史告訴我們,辣不是壹種味道,而是壹種痛感。我們之所以能感覺到酸、甜、苦、鹹,是因為舌頭上的味蕾。當這些調味料進入我們的口中,味覺細胞會通過神經傳遞到大腦,進而產生味覺。但是辣味卻不是這樣。當人攝入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時,辣椒素會* *口腔和咽喉中的痛覺感受器,然後通過神經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遞信號。回想壹下,妳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切了壹個很辣的辣椒後,手會覺得辣,要用冷水沖洗壹會才能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妳抓壹點鹽或者糖撒在鍋裏,妳的手指就感覺不到鹹或者甜。記得小時候看過壹部電視劇,記不清劇名了。我只記得劇中的男主角是個廚師。他被陷害,失去了味覺。他吃再多的辣椒也感覺不到辣,幾乎放棄了當廚師。幸運的是,他後來恢復了味覺,並能夠繼續他充滿激情的事業。沒想到連編劇都有這麽大的誤會。當時我並沒有懷疑自己,我為男主角惋惜了很久。現在想來,真的是吃了“文盲”的虧。4.吃辣椒不壹定會上火。很多人不吃辣的壹個原因是認為“吃辣會上火”。如果他們吃辣椒,他們可能會出現諸如粉刺、嘴角起泡或喉嚨痛等癥狀。吃辣椒會不會“上火”,要看每個人的體質和習慣。比如四川很多女生愛吃辣,但是皮膚還是很好的。其實“上火”只是壹個民間說法,無論是中醫還是現代醫學都沒有對該病如此籠統的認定和定義。根據中醫理論,民間概念中的“內熱過盛”壹般是指人體陰陽失調而引起的內熱綜合征。本書作者曹禺曾經在廣州老城區做過壹次調查。受訪者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國居民。103的被調查者認同吃辣會導致上火,只有剩下的3名醫護人員不認同這種說法。此外,參與調查的廣州本地人表示,他們幾乎完全不吃辣。因為他們覺得廣東的氣氛太熱了,如果我們再用辣椒之類的熱的食物,就會熱,也就是我們說的上火。同時他們也表示,如果是在北方,吃辣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筆者認為辣椒會引起上火的食療認知,其實有著深刻的文化認同因素,也是對不同地域人們飲食習慣的理性解釋——我們只是想用中醫的理論為他們的飲食偏好找到合理的原因。5、愛吃辣椒,原來很多窮人認為辣椒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火遍全國,受到那麽多人的喜愛,純粹是因為好吃。但在最早吃辣椒的地區,因為窮得用不上鹽,實際上被辣椒取代了。前面提到的“土苗代鹽”是指貴州當地的土著人和苗吃辣椒而不吃鹽。我國人民直到80年代才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在物資匱乏、糧食產量低的年代,老百姓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用大部分田地種植澱粉類主糧,很少種植蔬菜、水果等副食。為了吃粗糧,他們需要重口味的副食來掩蓋劣質食材的味道,才能“吃”。當時食鹽產量很低,加上官鹽壟斷,運輸緩慢,貴州等地常年吃不到鹽,鹽價甚至高達“壹石米換壹斤鹽”。於是當地人開始用酸辣代替鹹味,做了壹種酸辣副食。到現在,已經形成了貴州獨特的酸辣菜。對於辣椒的“重口味”,有人喜歡,因為會破壞高檔食材的原味,貴族家庭的廚師對使用辣椒非常不屑。有壹個關於貴族不吃辣的有趣例子。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下屬官員想了解他的飲食喜好,討好曾國藩,於是賄賂他的夥夫。廚師往曾國藩碗裏撒了些辣椒粉,卻被官員罵了壹頓。原來這位官員誤以為曾國藩的品味很高貴,不會用辣椒這種廉價的調料。正是因為這種偏見,曾國藩偷偷吃辣,不想讓別人知道。雖然辣椒在中國只有400年的歷史,但作為壹種蔬菜和調味品,辣椒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也成為了我們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中國吃辣椒史》以現代人類學的研究路徑和理論為基礎,將地方誌、野史、文人雜文串聯成書,展現了辣椒作為食物在中國四百年的演變,幫助人們更系統、更深入地了解辣椒的歷史,擺脫了對辣椒的諸多誤解。是壹本可讀性很強的科普讀物。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