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壹到十五的日子是:初壹拜年、初二拜神、初三燒門神紙、初四迎神接神、初五送窮、初六啟市、初七熏天、初八順星、初九拜天公、初十設開燈酒宴、十壹招待女婿及女兒、十二搭燈棚、十三、十四舞獅、十五、鬧元宵。
1、正月初壹
正月初壹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傳統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占歲、聚財。
2、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壹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
傳統習俗:拜神,開年飯等。
3、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
傳統習俗:燒門神紙。
4、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傳說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也是恭迎竈神回民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
傳統習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壹年財源滾滾、年年有余。
傳統習俗:祭財神(南方)、送窮、開市。
6、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是漢族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傳統習俗:送窮、啟市。
7、正月初七
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作為古老節日,“人日”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傳統習俗: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
8、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也叫順星節,為眾星下界之日,天空星鬥出得最全。
傳統習俗:順星、遊神、做齋頭、放生祈福。
9、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祭典以表慶賀。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傳統習俗:拜天公。
10、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
傳統習俗:設開燈酒宴。
11、正月十壹
正月十壹還是“子婿日”,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壹天外,還剩下很多,就在十壹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傳統習俗:招待女婿及女兒。
12、正月十二
從這天開始家裏將會買燈籠,搭燈棚。民間俗稱“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壹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傳統習俗: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
13、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遊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民間在這壹天要在廚竈下點燈,稱為“點竈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傳統習俗:舞獅、飄色、遊神、逛廟會。
14、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壹個月圓夜。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發展至今,燃放煙花也是元宵節主要習俗之壹。
而“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有團圓美滿之意。
傳統習俗:賞燈、遊燈、押舟、燒炮、燒煙花、采青、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