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吃大鍋飯容易導致什麽?

吃大鍋飯容易導致什麽?

每個人都要吃飯。想吃就要做飯。烹飪方式有兩種:壹種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用小鍋烹飪;另壹個是大鍋飯。

曾幾何時,“大鍋飯”這個詞變得臭名昭著。壹些人形象地用它來描述壹個被認為是錯誤的經濟體系的特征。據說這種以“大鍋飯”為特征的制度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把大鍋飯和小鍋飯對比壹下,就會發現大鍋飯不如小鍋飯的地方在於其產權不清晰。大鍋飯在壹口大鍋裏煮著張三和李四的米飯。飯做好以後,我們分不清哪個飯是張三做的,哪個飯是李四做的。所以張三、李四等人同吃大鍋飯,難免有人吃虧,有人占便宜。如果張三李四等大家都只想占便宜,不想吃虧,就盡量少往鍋裏放米飯(留著米飯偷偷煮自己的小鍋飯)。這樣大鍋飯就會越煮越稀,從幹飯到粥,最後到米湯。小鍋飯不壹樣。大家的飯各在各的鍋裏,誰也占不了誰的便宜。所以大家都有熱情往鍋裏放飯。

不過大鍋飯也有它的好處:省工省油。更重要的是,大鍋飯通過讓少數人專門做飯,可以讓大多數人從做飯的必要性中解脫出來,投入到其他活動中去。

煲仔飯自古有之。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個體生產方式是占主導地位的模式,相應地,以家庭為單位的小鍋烹飪方式也占據了主要地位。但中國古代也有大規模的集體勞動。比如中國古代留下的許多宏偉建築,都是大規模集體勞動的成果。比如古代的礦石開采和冶煉等生產領域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和大規模的體力勞動。凡是有大規模集體勞動的地方,烹飪通常都是在大鍋裏進行。古今中外的軍事行動不用多說,都要用大鍋做飯。我從沒聽說過古今中外有哪個陸軍士兵在行軍打仗的時候身上帶個小鍋自己做飯的。所以,哪裏有大規模的集體勞動或活動,哪裏就有壹鍋飯。

j

在大鍋飯問題上,有人對1958人民公社時期出現的公共食堂進行了批判,甚至有人將其視為1959年至1961年全國大饑荒的主要原因之壹。其實在1958,農村有大機關食堂,城市有大機關食堂。後來農村的公共食堂垮了,而城市的公共食堂大多數還在堅持。我們只需要環顧四周:機構、學校、工廠、礦山、建築工地和軍隊。只要稍微多壹點的單位都有自己的食堂,都離不開食堂,如果哪個大學宣布取消食堂,我們能讓每個大學生下課後自己煮小鍋飯嗎?

65438-0958年我國農村建的公共食堂倒塌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壹,違背了毛澤東當時說的價值規律,實行免費餐。所以當時農民怕自己吃虧,拼命要更多的米,放開肚皮拼命多吃,寧願不吃,也不願少煮,造成了嚴重的浪費,也就是壹些外國人評論的所謂非理性消費;

二是幹部專業化。生產隊幹部、食堂管理幹部等食堂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多吃占用食堂較多的東西。他們經常把差的飯菜分給普通群眾,等群眾上班了,就偷偷在食堂做好吃的。在缺糧時代,這是群眾最痛恨的;

三是食堂管理不善。許多食堂沒有計劃地使用食物。有飯吃的時候,他們讓大家吃,飯吃完了,他們又無可奈何。有的食堂不知道怎麽變花樣,讓社員常年吃“糊塗面”;有的食堂工作人員覺得找柴火麻煩,燒麥稭方便,就常年燒生產隊的麥稭,讓生產隊的牲口沒草吃,等等。

當時城裏的飯堂普遍實行飯票制。想去食堂吃飯的,先去食堂管理員那裏用錢和糧票兌換飯票,然後用飯票在食堂買菜做飯。每個人想吃就多買,想吃就少買,想省就多花糧票,這是符合價值交換規律的。再加上當時市裏各單位普遍對幹部約束嚴格,管理水平高,所以市裏的食堂普遍堅持了下來。這說明大鍋飯是否管用,不取決於大鍋飯本身的性質,而取決於其他因素。

j

現在上海等很多地方,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都實行了給員工提供免費午餐的制度。即供應“免費餐”的鍋飯。對於這些單位來說,提供免費午餐是有好處的:如果讓每個員工每天中午回家做小鍋飯,員工來回的時間,加上做飯、吃飯、洗碗的時間,三個小時都下不來。如果給上班的員工免費提供午餐,他們只需要在中午停止工作65,438+0個小時(實際用餐通常只需要半個小時,還有半個小時讓員工做壹點工作)我們也看到,在這種免費午餐中,食物的供應通常是有限的,每人壹份,而米飯是無限的。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員工不在乎吃太多,吃飽了就努力工作;對於員工來說,很少會出現像1958農村食堂那樣拼命吃免費飯的情況。我寧願多吃也不願意扔掉,因為畢竟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很少有人在吃飯這種事情上斤斤計較。

j

經濟學家所說的“大鍋飯”更多的是壹種比喻。他們用“大鍋飯”比喻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前面說過,大鍋飯比不上小鍋飯的地方在於,它把張三、李四等很多人的飯都煮成了大鍋飯。所以,當張三、李四都怕自己吃虧的時候,就會嚴重影響這些人往鍋裏放飯的積極性;大規模的集體勞動之所以不如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勞動,是因為像張三、李四這樣的很多人都是這樣集合在壹起勞動的,以至於勞動的產物再也分不清是張三勞動的產物還是李四勞動的產物。在張三和李四都怕自己吃虧,覺得“幹多幹少,幹好幹壞”的情況下,他們的勞動積極性會受到嚴重影響。

但是,用大規模的集體勞動代替個體勞動或家庭勞動,是生產社會化的重要方面,是社會生產發展的方向。從歷史上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大進步。首先,是因為資本家把大量手工業者集中在同壹個手工作坊,實行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導致了生產方式的改變。在資本主義手工業中,工人的簡單合作已經迅速發展成為以分工為基礎的合作。當手工業通過分工把制造壹件產品的復雜勞動分解成幾十道或幾百道簡單的操作程序時,就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技術基礎。所以,現代生產力的大發展是從社會化大勞動開始的,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

很多工業行業從壹開始就是以大規模的集體勞動為基礎的,比如冶金、建築等傳統行業,以及化工、機械制造、造船等大多數現代行業。沒有大規模的集體勞動,這些行業就無法存在。紡織業等行業,如果用傳統手工工具生產,可以以個人或家庭勞動為基礎,但如果用現代機器生產,也必須以大規模集體勞動為基礎。

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勞動的產品已經是許多人勞動的結晶,任何個人都不能指著勞動的產品說:“這是我的產品”;在社會化的集體勞動中,集體勞動的每個成員都成為“壹般勞動者”的壹個器官或肢體,每個成員的個人勞動只是作為集體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因此,在社會化的大規模集體勞動中,特別強調勞動者之間的協調和勞動者個體的組織紀律性,這是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所要求的“團隊精神”。對於那些在勞動中總是害怕自己的人來說,

j

綜上所述,鍋飯是解決吃飯問題的社會化方式,生活方式消費的社會化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即使在今天,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離不開鍋飯;壹些經濟學家用“大鍋飯”來比喻大規模的集體勞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壹個重要方面。用大規模的集體勞動代替個體勞動,也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方式壹直占據主導地位,小農經濟的思想影響在我國農業勞動者頭腦中根深蒂固,成為我國社會化大生產發展過程中的壹大障礙。然而,我國壹些經濟學家放縱這種小農經濟意識,把“大鍋飯”當成錯誤生產方式的代名詞,把“打破大鍋飯”當成理所當然的經濟口號,實際上導致了思想上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