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壹種茶類,又是壹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麽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麽呢?下面就壹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鹹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於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為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峰回路轉般為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民國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壹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贊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鹹豐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官員返鄉時候將其雲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通過國家批準。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為中國申奧第壹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為了我國第壹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制而成,產值約占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於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政府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為"中華名人特供茶",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制定了相關標準,進壹步規範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為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後,鑒於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為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部長隆重宣布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並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壹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同鑒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借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壹舉奪得金牌獎章,為坦洋工夫成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壹個世紀後,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余組。穆陽長壹公裏,設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產量2萬余擔(參看《閩東誌》)。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壹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裏,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

 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鬥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余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