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蘑菇房設置
1,蘑菇房建築
建蘑菇房,要選擇地勢高、排水方便、房子旁邊有堆放場地的地方。竹木結構的菇棚,棚框要牢固,棚四周墻壁和屋頂要覆蓋厚膜,掛草簾和遮陽網。棚的大小取決於栽培規模,壹般每個棚栽培110 ~ 330m2蘑菇為宜。
2、床架布置
菇床和菇房垂直布置。菇床周圍不要靠墻,留0.6米寬的過道。如果蘑菇房窄於3米,只能留壹個中間過道。床架之間的走廊為0.6m,床架可建4-5層,每層蘑菇間距為0.6m。底層離地15-30cm,頂層離棚頂1.3-1.5m。長度取決於蘑菇屋。床架壹般用竹木制成,過道兩端的墻上開有壹對上下窗;上窗距樹冠約15cm,下窗距地面約10cm。窗戶尺寸為40 × 45cm,每隔2 ~ 3個棚道中間棚頂設壹臺抽風機,高度為1.3 ~ 1.5m,頂部設風帽。
第二,培養料的堆肥和發酵
1,培養物的來源。主要有糞肥、稭稈、麥稭、餅肥、化肥、石膏、石灰等。
2.培養基的碳氮比。在堆肥過程中,如果含氮量過低,微生物活性減弱,入料溫度不高,發酵不充分,容易染雜苗。氮素過高,發酵物中氨、胺、酰胺含量過高,會抑制菇苗生長。生產中,發酵前培養料的C/N為30 ~ 33: 1,發酵後的C/N為17: 1。
3.培養基配方(按110m2栽培面積計):
(1)幹牛糞1000公斤,大麥稭稈1000公斤,菜餅2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石膏粉40公斤,石灰50公斤,C/N 32: 1。
(2)幹牛糞1500公斤,稻草和麥稭1000公斤,餅45公斤,石膏粉40公斤,石灰40公斤,c/n比為2943: 1。
在糞肥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實行無糞栽培。
大部分糞肥和草在堆裏的比例是6: 4,5: 5,4: 6。
4.培養物的堆肥和發酵
(1)堆肥時間:播種前20 ~ 25天左右。
(2)堆放發酵:堆放前,清理場地。壹般樁寬2.1 m,樁高1.5 m,樁長不限。先鋪壹層稻(麥)草;厚度在0.3米左右,四邊整齊,不用澆水,然後上面鋪壹層薄薄的牛糞,最好蓋上稻草,再上面鋪壹層稻草再撒牛糞;以此類推,約鋪設10 ~ 12層。下面三層不澆水,四層澆的水越多,堆起來就壹層壹層的加菜餅和尿素。疊放後四邊要整齊垂直,頂部要疊放成龜背狀。堆放後用草或塑料薄膜覆蓋,防止日曬雨淋。另外,建樁後,確定有水從材料底部流出。
①常規發酵(壹次發酵)。堆肥後必須經常翻堆,以調節堆體含水量,散發有害氣體,促進有益微生物繁殖,加速培養料中營養物質的分解和轉化,同時通過堆體溫度殺死雜苗和部分害蟲。第壹次翻堆在建堆後5-6天內進行,主要是充分改變上下料和內外料的位置,使發酵壹致或熱量均勻。翻堆時,要分層澆水,使材料中的水分達到水滴手滴的程度。第二次是第壹次翻堆後4 ~ 5天,此時堆溫達到75℃左右,開始下降。第三次是第二次翻堆後4天。此時材料中的含水量應在70%左右,加入石膏粉可使材料的PH值在7.5 ~ 8。第四次在第三次後3 ~ 4天,第五次在第四次後3天左右。翻堆5次後,2 ~ 3天就可以進菇房了。整個過程中,翻樁間隔壹般為6、5、4、3天。
發酵堆肥的標準是:黑褐色,無臭,無氨,產熱適中,料草均勻,有壹定的緊實度和香味。
②二次發酵,是近十年來推廣應用的有效技術。整個過程分為室外前發酵和室內後發酵。
室外前發酵:方法同常規發酵,只是堆期比常規發酵長10天左右,翻堆三次。料溫達到70 ~ 75℃時,在室內發酵。
室內後發酵: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階段。培養料進入室內前,需在堆體周圍表面噴0.4%敵敵畏滅蟲,噴0.4%甲醛殺苗,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堆體,悶3 ~ 5小時後再進入室內。
a、加熱階段,預發酵培養料趁熱進入室內,堆放在中上床架上,不堆放在底部。立即關好門窗,讓溫度自行上升到45℃以上,再升溫。可采用煤爐、電爐或室外明火升溫。加熱使菇房溫度升至62℃,並保持4-6小時。
b、保溫階段,是後發酵的主要階段,將料溫降至52℃,保溫3-4天。
c、在冷卻階段,當進料溫度降至45-50℃左右時,保持12小時;當溫度下降到45℃以下時,打開門窗,使進料溫度迅速下降,然後發酵完成。
第三,翻格播種
1,翻轉。培養料進入室內完成發酵後,開窗通風,然後翻格。翻松料層,使糞草混合均勻,料層有彈性,清除雜質和糞塊,平整床面,輕輕拍打,然後清理地面,準備播種。
2.母豬。料溫降至28℃左右即可播種。播種前檢查物料中是否有氨氣,物料含水量是否合格(65 ~ 68%)。如果有氨氣,要再次補充,放出氨氣。如果物料含水量不足,可用石灰水調節;太潮濕,可以加大通風。播種方法包括穴播、條播、撒播和混播。播種量因種子類型和種子培養而異。
第四,播後管理
壹般情況下,蓬松的蘑菇絲在播種後1 ~ 2天即可發芽,3天開始“進食”。播種後三天,隨著蘑菇絲的生長,要加大菇房的通風。播種後7 ~ 10天,蘑菇絲壹般長滿預計面。蘑菇絲吃了料後長不快,可能是料太濕,氨氣造成的。妳可以從床架後面戳洞。增加料層通風,排除有害氣體;也可以將鑷子插入蘑菇籽旁邊的材料中,將材料撬松,降低溫度。壹般20天左右,蘑菇絲就可以覆土了。
動詞 (verb的縮寫)覆蓋土壤
覆土是蘑菇栽培由單絲生長向子實體生長轉變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的方法是“用河泥和谷殼壹次性覆土”。具體方法是每100平方米準備700 ~ 750公斤含水量為45%的粥樣河泥和75公斤稻糠。稻糠要新鮮,使用前暴曬2天,用PH值為10的石灰浸泡24小時,撈出用0.5%敵敵畏殺蟲。然後將谷殼和泥漿按照1: 10的比例混合,使PH值為7.5。覆土2 cm厚,用手刮幹,使厚度均勻。覆土後,在材料表面打孔,並適當通風。
六、覆土後的管理
覆土後,床面前期壹般不澆水,以濕潤菇絲(濕度75%)。如果低於要求的濕度,可以輕噴加濕。
(1)調水通風。調水的原則是先濕後幹,調水總量為10kg/m2,三天調完。采用兩頭輕中間重的噴水方式,每次都要打開門窗通風。
(2)噴蘑菇水。當菇絲壹般長入土縫時,通風3天,抑制菇絲生長,促使線狀菇絲平躺在細土中。當線形菇絲開始擰成原基時,就可以噴菇水了。噴完菇水後,通風2天,然後減少通風,促進菇絲(掛菇)向上生長,為以後連續出菇做準備。
(3)噴蘑菇水。蘑菇子實體壹般長到綠豆大小時,生長速度較快,需要大量水分,所以要噴“蘑菇水”。出菇水量和出菇水差不多,每25 kg/m2噴5-6次。每次噴水量取決於床內子實體數量,菇多菇少。噴施時間為噴施菇水後4 ~ 6天。噴水後,逐漸減少菇房通風,增加菇房濕度,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
七、秋菇管理
蘑菇從播種到采摘壹般需要40天左右。我們縣9月下旬開了壹個菇,2月下旬秋菇結束。壹般秋菇可分5 ~ 6批采收。秋菇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噴水、通風和保溫。
1,水管理
要看蘑菇的水,多噴蘑菇,前期多噴,後期少噴。秋菇前期灑水應在早晚氣溫較低時進行。
2、通風和溫濕度控制
蘑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吸收氧氣,排出CO2。另外,分解培養料中的微生物,通風換氣,保持菇房空氣新鮮,在子實體逐漸生長到收獲的期間,要增加菇房的濕度。結果期的相對濕度應達到90%。
3.清潔床面
每批蘑菇采收後,應及時清理床面。用鑷子除去根部和死菇,然後蓋上細土,噴水,清理菇房。
4.表面處治
第三批秋菇收獲時,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已被大量消耗,經常出現菇體小、出菇少的現象。因此,家禽糞便、動物尿、尿素、豆漿、豆芽汁、麥芽或1,2等的應用。應該適當地應用。
八、越冬管理
冬天比較冷,菇房溫度在5℃左右,不適合蘑菇子實體的發育。這期間的管理內容是保溫通風。壹般7-8天噴壹次清水,含水量在15%左右(土面不白)。室內溫度保持在3 ~ 4℃,正常天氣每天開窗2 ~ 3小時。到3月中旬,氣溫穩定在10℃以上,就可以調水分,補充營養了。當溫度達到15 ~ 25℃時,是春菇出菇的最佳時間。
九、收割
菇蓋直穿2 ~ 4 cm,菇圈不碎,菇傘不開。要求蘑菇無泥根、無蟲、無機械損傷,高峰期要經常采收(壹天2 ~ 3次)。要做到“三輪”(輪采、割放)、“三邊”(側采、側割、側分級)、“三快”(快收、快裝、快運)、“壹減”(減少轉運次數)。
十、病蟲害及其防治
蘑菇常見的病蟲害有:白腐病、軟腐病、立枯病、假蚊、蚤蠅、蟎糞、跳蟲、鼠女。主要防治方法是菇房和培養料消毒、後發酵、註意菇房衛生、因不同病蟲害適當用藥(具體措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