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的綠茶。產於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它的成品茶芽是強大的,長度和大小壹致。茶芽內部金黃色,外層完全裸露,包裹結實。茶芽形似銀針,故名。君山茶歷史悠久,產於唐代而聞名於世。文成公主在西藏結婚的時候選擇帶君山茶。侯亮曾被列為貢茶,後人互相攻擊。
特點:全部由芽頭制成,茶身披毛,色澤鮮艷;香氣為高爽,湯色橙黃,味道醇厚。雖然放了很久,但味道依舊不變。沖泡時,可以看到銀針直立在鮮艷的杏色茶湯裏。跳了幾支舞後,他們重新團聚,站在了杯底。它的收割要求非常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前後的7-10天之內,還規定了九種情況不能采摘,分別是雨天、風霜天、蟲傷、瘦、彎、空、開茶芽、紫茶芽、大小不合等等。
君山,又名洞庭山,是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洞庭湖中的壹個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沙質,年平均氣溫16 ~ 17度,年降雨量約1340mm,相對濕度較高。3-9月相對濕度80%左右,氣候非常潮濕。春夏兩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綠樹成蔭,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群山遍布茶園。
歷史
君山銀針始於唐代,清代被列為“貢茶”。據《巴陵縣誌》“君山所產之茶,綠如蓮子。”"君山貢茶自清朝以來每年18公斤."“谷雨”前,知縣請山中高僧,集壹旗壹槍,滿頭白發,俗稱“白發茶”。據《湖南省新通誌》記載:“君山茶味似龍井,葉略寬,綠。”古人形容這種茶是“銀盤中的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和“絨茶”。“劍茶”似茶劍,有白毛,稱貢茶,故稱“龔建”。君山銀針茶香氣高,滋味醇厚甘甜,湯黃度高,芽壯,真的條條均勻,白毛如羽,芽金黃有光澤,毛淡黃色,葉厚勻,味甘,久不變味。沖泡後芽在湯中垂直升至水面,慢慢下沈,再升再沈,三起三落,妙趣橫生。
特性
芽頭結實、堅實、直,露出白色毛發。茶芽大小長短均勻,形似銀針,內部金黃色。飲用時,將君山銀針放入玻璃杯中,用開水沖泡。這時,茶葉在杯中垂直立起,熱情地沖上去,上下懸掛,然後上下遊動,再沈下去群集杯底。軍人視之為“刀光劍影”,學者贊之為“雨後春筍”,藝術家稱之為“金菊怒放”。君山銀針茶汁杏黃,香氣清新,葉色明亮。又叫“瓊漿玉液”。
手藝
君山銀針的采摘制作有嚴格要求,每年清明節前後七到十天才能采摘。采摘標準是春茶第壹輪嫩芽。而且規定了“雨天不摘”、“風傷不摘”、“開了不摘”、“紫了不摘”、“彎了不摘”、“蟲傷不摘”。葉子的長、寬、厚都是以毫米計算的。壹斤銀針茶大約需要10.5萬個茶芽。所以,即使是采摘能手,壹天也只能采摘200克新茶。制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曬、初曬、初包、攤曬、復曬、復包、烘焙八道工序,耗時78小時。
生產過程
制作過程分為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裝、復烘、復包裝、烘烤等八道工序,歷時三四天。
滅活:在20度的傾斜罐中進行。在鮮葉殺青之前,花盆要拋光打蠟。火溫控制為“先高(100 ~ 120℃),後低(80℃)”,每鍋拋葉量300g左右。茶葉放入壺中後,用雙手輕輕捧起,從懷中向前推,然後扔掉,讓茶芽滑下壺中。動作要靈活輕巧,避免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掉毛、黑褐色。大約4 ~ 5分鐘後,芽梗變軟變清,香味消失,散發出茶香。失重率30%左右,鍋就可以上了。
攤涼:葉子出鍋後,放在小盤裏輕輕簸幾下,散發熱氣,去除細小雜物。放涼4 ~ 5分鐘,然後可以先晾幹。
初烤:放在炭火炕竈上進行初烤,溫度保持在50 ~ 60℃,時間20 ~ 30分鐘,至五成幹左右。初烤程度要適當控制,過多,初包黃石顏色難轉,葉色仍為綠色,達不到高香黃的要求;太濕,低悶香氣,顏色深。
初包:初幹葉稍涼後,用牛皮紙包好,每包約1.5kg,放入箱中40-48小時,即初包悶黃,以促進君山銀針獨特色澤和香味的形成,是君山銀針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能太多或太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容易變暗,太少變色慢,很難達到最初包裝的要求。由於包內悶時放熱氧化,包內溫度逐漸升高,24小時後可達30℃左右。袋子要及時翻面,使顏色變化均勻。初始包裝的時間與溫度密切相關。氣溫在20C左右,40小時左右,低溫要延長。當花蕾變黃時,可以將其松開並重新幹燥。通過最初的包裝,銀針的品質和風格基本成型。
復幹攤放:復供的目的是進壹步蒸發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部分物質在復裝過程中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壹小時左右,可以烘幹到八成。如果最初的包裝不夠變色,建議將其烤至七成幹。幹燥後攤涼,涼的目的和初幹後壹樣。
重新打包:方法與初始打包相同。持續了大約20個小時。當茶芽色澤金黃,香氣濃郁時,為中等。
足火:足火溫度50 ~ 55℃,每次烤量0.5公斤左右,比足幹壹倍。
加工後的芽按其肥、直、色鮮艷程度分級。壯、直、明黃色最好;瘦、彎、暗黃的人喜歡。
存放:將石膏加熱搗碎,鋪在箱底,墊兩層皮紙,用皮紙將茶葉裝入小袋,放在皮紙上,封好箱蓋。只要註意及時更換石膏,銀針的品質會長久不變。
獎品
群山銀針是中國十大名茶之壹。1956年獲得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
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洞庭湖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壹粒種子是4000多年前在娥皇和女英種植的。唐朝末年的第二個皇帝李思遠,第壹次上朝時,為他捧了壹杯茶。當開水倒入杯中,他立刻看到壹團白霧升起,壹只白鶴緩緩出現。白鶴向明宗點了三次頭,然後飛向藍天。再往杯子裏看,杯子裏的茶葉都是直立著的,就像壹群破土而出的竹筍。過了壹會兒,又慢慢下沈,就像雪花飄落壹樣。明宗覺得很奇怪,問朝臣們這是什麽原因。朝臣回答說:“這是因為君山的白鶴泉(即劉義井)泡了黃羽(即銀針茶)。”明宗非常高興,當即決定將君山銀針制成“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茶芽立於杯中,十分好看。
名茶鑒賞
君山產茶歷史悠久,唐代產茶而聞名。它曾被稱為“黃羽”,因為茶葉上長滿蓬松的毛,底色金黃,沖泡後像黃羽壹樣立起來。相傳文成公主在西藏出嫁時選擇帶君山茶。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嘗過君山銀針。他非常欣賞,把它列為貢茶。
君山銀針屬於黃茶,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稱。銀針茶是茶樹剛發芽時采摘的,經過十幾道工序制作而成。其成品茶芽粗壯,長短大小均勻,內部呈桔黃色,覆有壹層白毛,故名“金鑲玉”,又因茶芽形似銀針,故名君山銀針。沖泡後,茶葉開始全部沖上頂,然後慢慢下沈,三起三落,渾然壹體,確實是茶中壹絕,入口清香撲鼻,齒頰留香。
茶的傳說
君山銀針原名百合茶。相傳初唐時,壹位名叫百合真人的流浪道士從海外仙山歸來,隨身帶了八株茶苗,種在君山上。後來他修建了雄偉的白鶴寺,挖了壹口白鶴井。真白鶴取白鶴井水沖泡仙茶,只見杯內壹團白氣裊裊,壹只白鶴在水汽中上天,故名“白鶴茶”。因為這種茶色澤金黃,看起來像黃雀的羽毛,所以被昵稱為“黃羽”。後來這種茶傳到了長安,得到了皇帝的青睞。因此,白河茶和白河井水被定為貢品。
有壹年進貢的時候,船過長江,帶來的白河井水因為顛簸灑了。那個乘船的州政府官員非常害怕,他急中生智,只好把這條河當成假的。運到長安後,皇帝泡茶,只見茶葉上下浮動卻不見仙鶴沖天。他不解,隨口說:“鶴死了!”!沒想到,金口壹開,卻是壹個玉字。從此,白鶴井井水幹涸,白鶴井真人消失。但白鶴茶壹直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君山銀針茶。
茶詩為證
季峻劉壹水試嶽陽樓下茶(三首)
譚袁春
湖中央壹點,山上壹股清泉。
春熟湖明,清香明麗。
不喝湖邊的湖水,卻愛劉家井。
茶照上樓人,君山斷湖影。
無鳳亦無雲,靜瓷捧月色。
巴秋夜望深,終含消息。
君山銀針的釀造
君山銀針是壹種特殊的黃茶,清香醇厚,具有茶的壹切特征,但更註重觀賞性,所以沖泡工藝和程序非常關鍵。
清澈的山泉是沖泡君山銀針最好的水,透明的玻璃是最好的茶具,帶玻璃蓋。杯高10-15 cm,杯口直徑4-6 cm,每杯用茶量3 g,具體沖泡程序如下:用開水預熱杯子,清洗茶具,擦幹杯子,防止茶芽吸水不正。用茶匙輕輕從* * *罐中取出約3克君山銀針,放入茶杯中浸泡。用水壺將70度左右的開水快速倒入杯中,然後慢慢至1/2,使茶芽浸透。後來就沖到78分了。大約5分鐘後,取下玻璃蓋。君山銀針沖泡後,可以看到茶芽逐漸挺立,起伏,芽尖有晶瑩的氣泡。君山銀針是壹種以賞景為主的特種茶。它講究邊喝茶邊享受,邊喝茶邊享受。新沏的君山銀針躺在水面上,加上玻璃蓋後,茶芽吸水下沈,芽尖產生氣泡,就像麻雀的舌頭含珠,像出土的竹筍。然後,沈到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氣泡的浮力下又浮了上來,就這樣忽上忽下,妙不可言。當玻璃罩被掀開時,壹縷白霧會從玻璃中的冉冉升起,然後慢慢消失。品茶完畢,可以拿壹杯聞壹聞,然後就可以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