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妳去壹家餐館時,如果妳點的蔬菜不是當季的,合格的服務員會悄悄地提醒妳,這道菜不是當季的。
四季都有。時令蔬菜是時令蔬菜的簡稱。江南人吃東西最有季節性,任何季節吃什麽都不馬虎。
現在是春末夏初。有什麽時令蔬菜?莧菜、豇豆、黃瓜、田螺、苦瓜、蒲瓜、西紅柿等瓜菜,沐浴著春日的陽光,越長越長。
我去菜場,看到這個瓜,就想買。當我看到那道菜時,我把它塞進了籃子裏。但轉念壹想,夏天氣溫高,新鮮的瓜菜壹夜之間就蔫了,所以往往不確定。況且壹家三口飯量有限,最好現在買了吃。但是,如果妳看到蓮藕和嫩姜,即使是隔夜的也不要猶豫買。因為壹旦錯過,就只能等來年了。
蓮藕帶是蓮蓬的嫩芽。與蓮藕相比,蓮藕帶嫩而脆,切面很像微型蓮藕——小指粗大,潔白細膩,不沾半點雜色,像羊脂白玉雕成的藝術品,玲瓏剔透。
姜是老的辣,去腥去膩。但如果作為蔬菜,還是嫩的——全身發黃,頂部略帶紫色,水分充足,纖維少。壹年中只吃端午節前後的嫩姜,不帶絲筋,口感酥脆。
孔子不好伺候,特別挑食——魚饑肉敗,色不好,臭不好,煮不好,不時切不對,醬不準,脯不準。不過,他也有自己的愛好,那就是“不撤姜食。”
孔子最愛吃的“姜食”,至今我們也查不出其中的內容,但肯定是來源於嫩姜。在金華,永康五指巖風景區的嫩姜很有名。簡單來說,切片切絲,用醬油或者陳醋腌制壹晚,就是喝的那種美妙。如果炒菜,雞塊、肉片、鱔魚絲都是最好的選擇。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放眼望去,不僅有金黃的稻浪,還有紫色的西米、綠色的絲瓜、橙色的南瓜。就連湯溪的白胡椒也漸漸由銀白色變成了深黃色,最後穿上了紅色的禮服。
歲月不居,四季有序。不關心香農,就體會不到時間序列轉換帶來的微妙變化。就拿芋頭梗來說吧,如果不提,妳永遠也想不到,更不用說被視為秋天的蔬菜。
芋頭是春末種的,想吃芋頭梗,必須到夏末秋初。莖,即芋頭葉抱合形成的假莖的嫩芯部分,未受陽光照射,光合作用不明顯,故芯為白色。纖維少,水分多,口感脆。
金華人對芋頭梗很了解,餐館裏經常看到“酒糟肉片滑過芋頭梗”——五花肉片略炒,芋頭梗片壹起炒,加少許酒糟提味。這道菜雖然普通,但是吃起來香香的,沒有纖維質感。
近年來,各種蔬菜的嫩芯和嫩莖被大量食用,如武城塔石的冬筍、玉山的野筍、諸葛的水芹、武義宣平的蓮藕帶等。有了冬筍的鮮,野筍的軟,水芹的嫩,藕帶的脆,還能看到植物本身的纖維,而湯溪的芋頭莖潔白嫩滑如玉。
大白菜這樣誇芋頭梗可能不太公平。因為在秋冬季節,尤其是霜降之後,大白菜是“晚秋”的傑出代表——葉子肆意翠綠,莖幹幹脆白,挺立著,站在泥土上。
青春,高挑,漂亮,脫俗,有氣質。更難得的是,大白菜走進廚房,用清水洗凈,用手輕輕折疊,也就是壹塊壹塊的,點上柴爐,吐出壹勺豬油,放上壹些精鹽,翻炒壹下,再加壹點豆瓣醬,真是太好吃太香了!
“大白菜”是杭州的俗稱,金華人稱之為“薺菜”。又粗又大的“高腳白”是湯溪的招牌,也是浙江著名的農產品。在湯溪農村,因為“高腳白”腿長,葉子小,壹般用來腌制蔬菜。久而久之,薺菜爛了,當地壹個名字“湯溪爛薺菜”在武城成了香。
“魚吃了跳,雞吃了叫,菜吃了好吃”是餐飲行業的行話。跳躍,尖叫,漂亮都有與生俱來的生動性。特別是“巧”的意思是稀有和美麗。像芋頭梗、韭菜這種生長在野外的,既稀有又好看,而且都讓人覺得有點新鮮親近,能立刻引起人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