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節氣表順序排列: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等。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春季的第壹個節氣,標誌著春季的開始。立春壹般在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立春意味著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標誌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春天已經到來。在自然界中,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壹般在每年公歷2月18日至20日交節。雨水意味著降雨開始,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在這個節氣期間,氣溫逐漸上升,降水逐漸增多,適合農作物生長。
3、驚蟄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這個節氣壹般在每年公歷3月5日至7日之間到來。驚蟄的意思是“驚醒蟄伏的動物”,這是因為隨著氣溫的升高,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在自然界中,驚蟄的到來意味著春天的氣息已經非常濃厚,大地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此時,植物開始快速生長,昆蟲開始活動,鳥類也開始活躍起來。
4、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標誌著春季的中間點。春分這壹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春分的時間壹般在每年公歷3月20日左右。
5、清明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通常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到來。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掃墓節,人們會祭祖、掃墓,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敬意。同時,清明也是壹個春天的節氣,標誌著春天的結束和夏天的臨近。
6、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最後壹個節氣。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於每年公歷4月19日—21日交節。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壹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定氣法”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古人十分註重“立夏”的禮俗,舊時人們在立夏時舉行“迎夏”儀式,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
8、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之名有兩層含義:第壹,與氣候降水有關。小滿節氣期間南方的暴雨開始增多,降水頻繁;第二,與農業小麥有關。在北方地區小滿節氣期間降雨較少甚至無雨,這個“滿”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麥的飽滿程度。
10、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幹支歷午月的起始。芒種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節氣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
11、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之間到來。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壹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達到最長,且越往北白晝越長。
12、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壹個節氣,標誌著夏季的正式開始。小暑時節,氣溫逐漸升高,天氣炎熱,人們開始進入夏季避暑期,同時也進入了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