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原本是夏季驅趕瘟疫和龍舟節的節日。這是古人對龍的祭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後來,在這壹天,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河邊自殺,所以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午節、午節、夏節。它原本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為人所知的著名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開創了“楚辭”的風格和“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戴香囊、掛艾葉、掛鐘像、掛荷包和彩絲線、點雄黃酒、吃毒餅、畫毒畫。
1,龍舟賽。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因楚人不忍與賢臣屈原分離,死於江中,許多人劃船追趕相救。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直到洞庭湖消失。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人們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角粟”、“筒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在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壹般都是前壹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餃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做的,竹葉在某些地區也有用,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態是三角形,壹般以內瓤命名。糯米團子叫粽子,摻小豆的叫小豆團子,摻紅棗的叫棗團子,統稱糯米團子。棗子餃子諧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讀書的孩子可以早點拿冠軍。過去,進士們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那天早上會吃棗餃子。直到現在,在中學和大學的入學考試日的早上,家長們都要為考生做棗子餃子,祝他們上好學校。
3、佩戴香包。孩子們在端午節佩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古代人們認為自己的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其實是用於內頭的裝飾。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綢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繩,做成各種形狀的細繩,各種形狀,小巧可愛。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城市,年輕的男女也用香包來表達他們深深的愛意。
4.掛Ai。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戶戶都要掃庭院,把菖蒲和艾條放在門眉裏,掛在堂屋裏。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
5、吊鐘雕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明朝皇帝問大鬼時,他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的武藝並不出色。”。我願意為陛下驅魔。明太祖醒來後,瘧疾治好了,於是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時張貼,以驅邪。
6、掛錢包和七彩絲線。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人以五彩帛縛臂,名為長命帛,壹名續命帛,壹名令兵戰,壹名令五色帛,壹名令諸索戰兵鬼,使人不至得病。”在中國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視為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還有人說,五色絲線可以扔到河裏變成龍,帶走瘟疫和疾病。
?
7.點雄黃酒。雄黃也是壹種藥材,據說能殺死各種毒物。因此,在端午節期間,陜西人會將雄黃浸泡在酒中,並將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額頭、手腕和腳踝上。據說這種做法可以讓蚊子、蛇、蠍子、蜈蚣、壁虎、蜘蛛遠離身體。
8.吃五張毒餅,畫五張毒圖。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蠍子和壁虎。人們在這壹天把五種毒蟲印在餅上,如果當天吃了,就可以避免這些毒蟲帶來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