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如何養生
養生保健由於春分和節氣平分晝夜,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中要註意保持陰陽平衡。《蘇文至真大論》:“仔細看陰陽的位置,加以調整,使之相等。”也就是說,人體要使“內動”即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動”即腦力、體力、運動相協調,保持供銷平衡。要避免出現不適當的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衡,進而引發疾病,縮短人的壽命。
《蘇文古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過度則瀉。”傳統飲食和中醫治療可以概括為補虛瀉實。如益氣養血、滋陰壯陽、填精益髓、生津補虛;解表、清熱、利濕、瀉下、散寒、祛風、燥濕可視為腹瀉。中醫養生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進補還是腹瀉,都要堅持調整陰陽,進行科學的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多種非傳染性疾病。
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這段時間是植被生長的萌芽期,人體血液也處於旺盛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容易發生的常見非傳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過敏性疾病等。
傳統醫學中,春分養生有早上容易拉肚子的說法。春分本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體質太弱,無法與陰平衡,所以陽虛的本質更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常發生五更瀉,也叫雞鳴瀉,表現為餐瀉,即五谷吃完不化的瀉。舌苔白,脈沈弱,畏寒,腰以下畏寒者,可服附子理中丸或金鞭腎氣丸,溫中扶陽。平時可以經常用幹姜燉湯或者吃幹姜燉雞湯。
生活健康
早睡早起應該養肝。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陳之生,天下生,萬物榮,夜臥早起,大步朝庭,被延,以使生,生而不殺,施而不取,賞而不罰,此為春之應,養生之道。春分過後,大自然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該早睡早起,早上去散步,放松身體,使自己的情緒不被春天侵犯,這也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不要過早減少冬裝。
“春天不穿衣服,秋天不戴帽子”。春分過後,部分地區氣溫還未回暖,不要過早丟掉冬裝。冬天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和輻射的調節與冬天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從冬天到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很大。如果過早脫去冬裝,壹旦氣溫下降,就很難適應,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細菌乘虛而入,攻擊身體,冬春季節容易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和傳染病。
多開窗,勤通風。
初春天氣剛由冷轉暖,各種致病菌和病毒就生長繁殖。為了避免春季各種疾病的發生,預防措施必不可少。“在家居生活中,要註意經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上午8點左右,氣溫普遍較低,空氣質量較好,是開窗通風的好時機。另外,臥室至少要在午睡後和晚上睡覺前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