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現在日本有哪些文化受中國影響

現在日本有哪些文化受中國影響

很多啦,比如茶道:

概況

在日本,茶道是壹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館、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壹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壹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茶道(茶道),原稱為“茶湯”(茶湯、茶の湯)。日本茶道和中國的茶藝壹樣,都是壹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壹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幹凈,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壹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壹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起源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壹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復雜的方式了。作為壹個中國人,妳很難想象喝茶要有那麽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壹次日本茶會,壹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妳能吃到三碗米飯、壹碗鍋巴泡飯、壹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壹堆腌蘿蔔塊、壹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壹碗清湯、壹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妳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裏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妳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裏妳喝到了兩次約壹百毫升茶水,妳壹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壹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裏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裏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征。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壹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壹位置喝茶,傳到最後壹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壹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壹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臺,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壹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麽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比如:和服

和服(わふく)是日本的壹種民族服飾。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此詞起初泛指所有日本的衣服,而與這個詞相對的是洋服(ようふく),指來自西洋的衣飾。後來此詞的詞意逐漸單壹化,通常單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裝。

奈良時代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女服(今人模擬) 來源:WIKI百科

歷史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采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壹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壹種是對襟式,門襟采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壹種襠布,但是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壹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壹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壹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壹樣的。 於須比是壹種比領巾大且長的壹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制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壹些印紋,壹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忍冬等。

木屐和布襪: 木屐,類似我們俗稱的趿拉板兒,壹般板下前後安有兩齒,是穿和服時用的壹種獨特的履物。木屐在中國歷史悠久,據說春秋時,晉文公出國流亡19年,即位後封賞追隨過他的人,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與母親隱居綿山。後來,文公幾次請他,他都不出來,文公便燒山逼他,誰知介子推卻抱樹焚死。文公十分痛惜,用這棵樹制成木屐,以作紀念。平時,他總是看著腳上的木屐呼喚:悲乎,足下!如果以這個故事為依據,木屐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的文獻史書中,也不乏木屐的記載。《急就篇》顏師古註中有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之語;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絲兩頭系(《古樂府》)之語。《晉書 宣帝記》中還有穿木屐征戰的記載: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在宋代,京師長者都穿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畫制的彩屐為妝奩。

還有很多很多,妳可以自己去選擇查看些:

/cities/rbcty/rb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