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該病是由於食用未經適當處理的粗棉籽油或榨油後的棉籽餅而引起的。
2.癥狀和表現
1.進食後4小時至4天內可出現頭痛、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便秘。
2.嚴重者可出現精神萎靡、煩躁不安、流涎等全身中毒癥狀,甚至四肢麻木、抽搐、昏迷。
3.夏季可出現高熱、嘴唇和四肢麻木、皮膚發紅無汗、燒灼感、針刺感或瘙癢。
3.診斷基礎
1,血常規,尿常規
2、血鉀、血鈉檢查。可能會有惡心、嘔吐、胃部燒灼感、腹脹和便秘。
3.嚴重者無精打采、煩躁不安、流涎甚至昏迷,可伴有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心力衰竭、肺水腫、肝腎衰竭。
4.夏季可出現高熱、嘴唇和四肢麻木、皮膚發紅無汗、燒灼感、針刺感或瘙癢。
5、慢性中毒可有皮膚幹燥、發紅,日曬後更明顯。女性閉經,男性精子減少。
6.檢查:重癥患者有低鉀血癥和低鈉血癥。
4.處理
1.如果短時間進食,可以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等方法。
2、補液、利尿
3、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4.對癥治療
5、健康的吃油方式
(1)椰子油最健康。
英國德蒙特福特大學生物分析化學教授格魯特·懷爾德(Grut Wilder)表示,英國壹種用植物油烹飪的普通魚和薯條中的致癌醛含量超過世衛組織衛生標準100至200倍。相對而言,如果改用黃油、橄欖油、豬油或椰子油,產生的醛類會大大減少;其中椰子油最健康,產生的醛類致癌物最少。
研究小組發現,橄欖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無論加熱10分鐘、20分鐘還是30分鐘,產生的醛類都比黃油多,只有椰子油比黃油少,而且無論哪種油與食物混合,都比單獨加熱時產生的醛類多。
(2)豬油黃油不能常用。
黃介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橄欖油等。由於脂肪酸組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營養特性。橄欖油和茶籽油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富含亞油酸。大豆油富含兩種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促進孕期胎兒大腦的生長發育。此外,菜籽油,尤其是低芥酸菜籽油,還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和亞油酸,還含有壹定量的α-亞麻酸。
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含有大量亞油酸,不耐熱,不適合用油煙烹飪。當油煙溫度(近200℃甚至更高)時,會發生氧化聚合,分解有毒物質。
“壹些植物油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生成過氧化物,會引起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所以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不宜用於高溫煎炸。”黃副主任醫師說,最好選擇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或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棕櫚油,穩定性好,高溫下產生的有害物質少。
但這並不意味著豬油會更健康。專家認為,豬油黃油不能普遍使用,因為它含有太多的飽和脂肪。“膳食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顯著影響血脂水平。有證據表明,血脂水平尤其是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是血清膽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高脂高膽固醇飲食(包括攝入過多的食用油和動物脂肪)是高脂血癥的危險因素。
不過,醫生也提示,由於飽和脂肪酸不易被氧化產生有害的氧化物和過氧化物,人體不應完全排斥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3)勤換食用油更健康。
據介紹,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脂肪供能比例為20%-30%,不應超過30%,飽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應低於總能量的10%。多數學者建議,omega-6與omega-3脂肪酸攝入比例為4 ~ 6: 1,適合保持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應食用25g—30g食用油,即兩三個白瓷勺的量。合理選擇健康的烹飪方式是減少食用油的首選。建議以蒸、煮、燉、燜、炒、快炒為主。
最後黃副主任醫師總結:雖然豬油比較穩定,適合高溫煎炸,但這種高溫煎炸的烹飪方式本身並不提倡,而且豬油中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對於已經患有高血脂和脂肪肝的人不建議使用。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含有大量亞油酸,不耐熱,不適合用油煙烹飪。在油煙的溫度下,會發生氧化聚合,分解有毒物質,但這些油不能吃。只要盡量降低烹飪溫度,避免油煙,是沒有危害的。單壹油脂的脂肪酸組成不同,營養特點也不同。所以建議勤換食用油種類,多吃多種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