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丹參(中藥)完整資料

丹參(中藥)完整資料

丹參,中藥學名。它是丹參的幹燥根和根莖。唇形科的。春秋兩季挖掘,去除泥沙,晾幹。分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的功效。可用於胸痛、腹痛、腹痛、腹痛積滯、熱痛、煩躁不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瘡腫。

基本介紹中文名:丹參別名:紅根、大紅袍、人參根界:植物門: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科屬:鼠尾草屬:鼠尾草屬分布地區: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采收期:春季、秋冬采挖劑量:10 ~ 15g毒性:無毒貯藏:藥用部位幹燥處、性味、歸經、功效、適應癥、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癥、炮制、生理特性、生長環境、味道苦澀,微寒。經絡,心經,肝經。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主治胸痛、腹痛、腹痛、腹痛積滯、熱痛、煩躁不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瘡腫。相關兼容性:1。治女子經脈不齊,前後或多或少,產前胎動不安,產後血崩,也治冷熱死胎,出血:丹參,酒五升,沸三升,溫服壹升,每日三次。也可以煮。(《錢進方》)2、寒疝腹痛:小腹陰引疼痛,白汗,欲死。以壹兩丹參為末。每份兩元,熱酒調整。(《盛輝方》)3、熱油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檔,加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次,敷瘡。(肘後)用法用量:煎服,10 ~ 15g。活血化瘀要用酒烤。禁忌不宜與藜蘆同用。加工、采集、春秋采挖、去泥沙、烘幹。處理方法1。丹參:去除雜質和殘梗,洗凈,充分濕潤,切成厚片,晾幹。2、酒丹參:取丹參片,加黃酒拌勻,悶至透,放入鍋中,用文火煸炒,取出放涼。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理特性,高30 ~ 80厘米。根細長,圓柱形,皮膚為朱紅色。莖呈四邊形,上部有分枝。葉對生;單個羽狀復葉,有3 ~ 5個小葉。頂小葉比側小葉大,小葉呈橢圓形。花序腋生,唇形,藍紫色,上唇直立,下唇較短。小堅果成熟時呈長方形和暗褐色或黑色。花期5月~ 65438+10月,結果期6月~ 165438+10月。生長環境生於向陽山坡的草地、溝邊、路邊或林邊。分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藥性鑒定1。本品根莖短而粗,有時莖基部留在頂端。有數根,長圓柱形,稍彎曲,部分分枝,有須狀細根,長10 ~ 20 cm,直徑0.3~lcm。表面棕紅色或深棕紅色,粗糙,有縱向皺紋。老根表皮疏松,多為紫褐色,常脫落。質硬而脆,斷面疏松,有裂隙或稍扁平致密,果皮紅褐色,木質灰黃色或紫褐色,黃白色導管束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2.栽培品粗壯,直徑0.5 ~ 1.5厘米。表面紅褐色,有縱向皺紋,皮膚緊貼不易剝落。質實,切面扁平,稍有角質。飲片性狀為1。丹參: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外皮為棕紅色或深棕紅色,粗糙,縱向有皺紋。切面龜裂或略扁密,部分有角質,表皮紅褐色,木質灰黃色或紫褐色,有黃白色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2、酒丹參:形似丹參片,表面紅褐色,略帶酒香味。相關討論1,《本草綱目》:活血化瘀,疏通心包膜,治疝氣痛。2、《本經》:心中邪氣,隱隱腸鳴如流水,寒熱積聚,消除病癥,止煩,益氣。3、《別錄》:養血、去心、止氣滯,強腰健足,除感冒外,還能清熱。長期服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