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壹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裏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蒙古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無錫人中秋早晨壹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壹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壹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壹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用壹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裏。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蒙古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蒙古人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誌》卷五記:江西“中秋夜,壹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壹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壹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說是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壹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從2008年起,國家規定中秋節為全國的法定假。壹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強行把單壹民族的節日規定為全國各民族的節日,這算不上是壹個敏覺的選擇。莫把***產主義修正為漢族主義!有時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裏,我不感到孤單。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壹個統治民族,越是狂妄的時候,越容易頭腦發熱,越易於走向反面。在這中秋佳節舉國上下喜慶的日子裏,祝大家多吃兩個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