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日本也是有燒烤的,日語中焼き鳥(yakitori)其實就是的烤串了,雖然它和鳥壹毛錢關系都沒有。
燒鳥,主要以雞肉為主,把雞各個部位的肉切成壹口可吃下的大小,串成串兒烤制而成的食物。
1. 燒鳥,以前真的燒過鳥
日本人吃“燒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江戶時代,就有關於燒鳥的記載。
不過在那個時候,吃的估計是野雞、野鴨、山鳩之類的野生鳥類吧。(這麽壹說,叫燒鳥也說得通
)
雞肉在江戶時代壹直到日本戰後,都屬於“奢侈品”。直到六十年代,因為“肉用雞”的引入,才出現第壹次的燒鳥熱潮。所以燒鳥店的形象也壹直是以廉價的飲食酒場示人,成為大眾美食。
而現在的燒鳥從街頭的幾元壹串,到高級飯店的人均過千,既可以接地氣又能高大上。層級跨越如此之大,則是源於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要求的日益提升。
燒鳥的雞肉從“肉用雞”逐漸轉變為“地雞”(可以理解為散養雞)和“銘柄雞”(養殖雞,養法不同)為主,後續又陸續引進了國外高檔雞種,雞肉品質的提升將燒鳥的 level 提升了壹個等級,更是把“肉用雞”為主的廉價市場形象徹底扭轉。
與此同時,迎合了人們飲食的理念變化,燒鳥商家在食材上開始加入蔬菜和水果,進壹步博得了大批用戶的歡心。
現在的日本街頭大大小小的燒鳥店不計其數,逐漸成為主流的燒鳥開始了在制作工藝以及店鋪風格的極致追求,其中壹些燒鳥店還入選了米其林餐廳。
2. 燒鳥,壹只雞的捧場
都說“沒有壹只雞能走出廣東”,這句話放在燒鳥屋也同樣適用。
燒鳥的制作,是把壹只雞吃到了極致。
常見的雞胸、雞腿、雞翅、雞肝,像是雞冠、銀皮(雞胗表皮)等都會被專門分割,用來供應燒鳥店,壹個套餐吃下來十幾種少不了。甚至某些不可描述的部位都被用來烹調(稱得上是黑暗料理)......
燒鳥中的兩種調味方式:醬燒和鹽燒。
鹽燒是只用鹽調味,這種簡單的方法可以體現肉的原汁原味。而醬燒則是用醬油、味醂、清酒和砂糖等做成醬汁。
此外,燒鳥屋常見的調料還有辣椒、芥末泥、山椒、柚子胡椒等。
烤制方法上,最道地的就是炭烤了。講究的燒鳥屋會選擇優質的“備長炭”烤制雞肉。
“備長炭”具有易點燃、火力強、耐燃燒,能夠在快速烤熟食物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留食物本身的鮮味及水分,使烤出的食物更柔軟和鮮美。
而手法則是燒鳥容易被忽視的壹個環節,吃燒鳥講究新鮮,廚師從整雞開始直至每個部位都被拆分的恰到好處,全憑師傅的壹雙妙手。
日料界有句俗語:“穿串三年,烤串壹生”,是對廚師技術高要求的最好寫照。
3. 擼串要提燈!
第壹次先點常規的雞腿肉串燒(もも發音:momo),這樣既能檢驗下店家的水平如何,也不至於犯錯。再搭配點日本酒(sake)或者啤酒就更好了。
和中國燒烤的烤翅壹樣,燒鳥屋的烤翅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日文叫做鶏手羽(とりてば發音:toriteba)關西地區會叫做(いかだ發音:ikada)
烤翅稱得上是“燒鳥之王”,好的烤翅撒點鹽就能好吃到起飛。
除了上述兩個“保險”選擇,雞頸肉也不容錯過。
雞頸肉是雞頭周邊的肉,我們稱之為“活肉”,因為這部分的肌肉經常轉動,因此肉更加富有彈性,嚼勁十足,壹口下去層次非常豐富。
烤雞肝則十分考驗燒鳥屋對火候的把控。雞肝的應該達到三分熟,撒上些許山椒粉,不焦不腥,吃起來有種果凍般的口感。
而像是雞肉蔥串、烤雞皮、雞屁股這些都是常規操作了。
燒鳥最值得稱道的壹道料理就是——提燈。
千萬不要被這個充滿古風的名字誤導了。
提燈,是在簽子上串上雞的卵管和卵巢,黃橙橙的蛋黃掛在下面,就好似古時候打著燈籠壹樣。
提燈的口感是豐富而玄妙的,內臟和蛋黃的成熟度是不壹樣的,吃到嘴裏會有壹種爆漿的感覺,再加上內臟的韌勁讓爆漿的蛋液在唇齒間遊蕩。(真是“雞關算盡”,感覺原理和趙本山老師當年的扯蛋有異曲同工之妙......)
和中國的燒烤壹樣,燒鳥是充滿煙火氣息的料理。
不管是街邊小店還是米其林星級餐館,妳都需要從容的等待每壹串燒鳥 ,和同行的夥伴們觥籌交錯,和陌生人比鄰而坐,和店家無聲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