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用
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2、藥用
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葫蘆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松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壹切癰疽惡瘡。尤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3、樂器
在古代,葫蘆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於絲,竹。《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壹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於漢代的《禮樂誌》:“有葫蘆笙。”後來晉崔豹《古今註》又壹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裏。”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葫蘆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鳴箱。葫蘆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制法各異。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蕭”,別處也有稱為“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壹,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將傣族不標準的漢語“蕭”誤聽為絲而得名,有說是為了區別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為“篳朗道”,“朗道”為“葫蘆”的傣語名,“篳”為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
4、日用
葫蘆作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蘆開口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水或裝酒的水壺或酒壺,也可用來舀水、淘米、舀面、盛東西東西等。在古代葫蘆還被用來盛藥,它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幹燥,不致損壞變質。另外,葫蘆還能制成舟和農具,甚至被制成火器,在戰爭中使用。
葫蘆簡介:
葫蘆,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屬葫蘆科、葫蘆屬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壹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夏秋開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蘆的藤可達15米長,果子可以從10厘米至壹米不等,最重的可達壹千克。
葫蘆喜歡溫暖、避風的環境,種植時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凍。新鮮的葫蘆皮嫩綠,果肉白色,果實也被稱為葫蘆,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
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另外古時候人們把葫蘆曬幹,掏空其內,做盛放東西的物件。
葫蘆造句:
1、?看老師怎麽畫,妳也照樣畫,照葫蘆畫瓢總會吧!
2、 這件美術作品只是依樣畫葫蘆,壹點創意都沒有。
3、 酸酸甜甜的糖葫蘆上均勻地裹著壹層白芝麻。
4 、照本宣科的近義詞為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
5 、廟會張燈結彩遊人紛至沓來最耀眼的是火紅的糖葫蘆。
6 學習先進技術經驗,不能依樣畫葫蘆,要善於發揮創新。
7?依樣畫葫蘆,妳就不會成為畫家。
8 大牛:照葫蘆畫瓢這個成語,是說照著樣子模仿。
9 她看著烹飪節目,依樣畫葫蘆地作了壹個蛋糕。
10 無賴婁阿鼠見財起意,盜走15貫錢,殺死油葫蘆,造成了壹起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