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中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的壹段時間。這壹時期,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長沙會戰”。
因為之前華東糧食主產區和江漢平原都淪陷了,長沙所在的湘北平原就成了全國糧食主產區,而且長沙離長沙省會重慶也不遠。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的防禦,數十萬精銳師團集結在第九戰區,與日軍最重要的機動部隊11對抗。
第壹次長沙會戰:9月1939-10月10。
岡村寧次率領11日軍以65438+10萬兵力,兵分多路,主力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左、中、右三路。國軍誘敵深入,接連抵抗,導致日軍戰鬥力逐漸消耗,最終未能達到殲滅第九戰區國軍主力,占領長沙的目的。雖然最後因為岡村寧次反應快,沒有進長沙,沒有被國軍六個師的預備隊徹底打敗,但也損失慘重。到65438年6月+10月65438年+4月,雙方又恢復了戰前狀態。
國軍在這場戰役中的防禦主要是以有利地形為主,給日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在防守中,利用撤退和缺戰,破壞交通和清場,導致日軍無法發揮優勢,戰鬥力大打折扣。最終兩軍傷亡比非常接近。這場戰爭,國軍有24萬人,傷亡4萬多人。日軍65438+萬兵力也損失了2萬多人。與抗戰初期相比,國軍的損失基本上是日軍的數倍,也算是勝利了。蔣介石給薛嶽的電報掩飾不住喜慶的氣氛:“湘北這壹偉大勝利,鼓舞了全國,這是最後勝利的證據,對於人民的信仰和國際視聽,尤為重要。君烈封公,沈良嘉慶。”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 9月17至10 10月9日。
1941年9月,11日軍指揮官中將阿南維基集中12萬日軍,於18年6月再次向湘北長沙發起進攻,旨在“摧毀敵人的抗日意圖,沈重打擊第九戰區之敵”薛嶽壹開始就把決戰的重兵防線布置在汨羅江上,試圖把敵人擋在汨羅江以北,把敵人殲滅在汨羅江上。日軍迅速突破新墻河、南江大橋壹線,即以主力包圍汨羅江防線右翼,守軍肖之初26軍、陳培37軍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被逐壹擊潰。這壹損失導致國民黨軍在戰鬥初期處於被動。此外,日軍破譯了第九戰區作戰指揮部的電報,決定放棄原作戰計劃,命令各師團東進,在撈刀河以北地區圍殲從東面進攻日軍的中國軍。日軍渡過汨羅江,58軍在虹橋,20軍在關王橋,4軍在紅原洞以南,與日軍激戰。37軍、10軍與日軍第4、3師團在神頂山、米巖山、班昭寺展開激戰。日軍第2軍和第6、第40師團在翁江、蒲塘地區激戰。之後前來增援的37軍、26軍、10軍被迫突圍撤退。74軍在春花山、永安城附近與日軍激戰,遭到日軍飛機襲擊,損失慘重,被迫南撤。日軍第4師團於26日渡過了撈刀河。27日下午,壹個師渡過瀏陽河,從長沙城東南角沖入城內,28日占領長沙。29日,日軍第3師團到達株洲附近。由於日軍兵力有限,日軍在中國軍隊發起反擊後不得不撤退。得知日軍撤退計劃後,薛嶽立即追擊日軍。中國軍隊恢復原來的陣地,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戰術上,日軍應該占了上風,國軍四大主力被擊潰。但在戰略上,日軍並沒有達到戰前設定的目標。
長沙第三戰:1941年65438+2月24日-1942 65438+10月65438+5月。
1941 2月24日,駐武漢日軍11集結4個師* * *約7萬人,於28日強渡湘北辛強、汨羅江,30日到達長沙外圍。1942元旦開始猛烈襲擊長沙全城。薛嶽總結了前兩次戰役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壹套利用湘北復雜地形與日軍決戰的“天爐戰術”。薛嶽聲稱:“天爐鐵騎,為了在預定的戰鬥地點形成深網似的據點陣地,部署必要的守備部隊,通過伏擊、誘敵、側翼攻擊、截擊、尾攻、堵擊等手段,逐步消耗敵人的力量,然後進行決戰。丐幫是退守決戰的方法。是因敵變而克敵制勝的新策略,如熔爐熔鐵、煉丹等,故名。”此前,薛嶽甚至命令軍隊和農民徹底摧毀湘北至長沙的道路,使日軍坦克和重炮無法到達長沙。日軍入侵長沙城之初,以阿米嶺、黃土嶺、金盆嶺為第壹道防線,小林沖、回龍山為第二道防線,天心閣為第三道防線。侵華日軍侵占長沙後,想進攻長沙,卻被三道防線擋住了。他們不願意離開長沙,也進不了長沙。從1941年12月31日到1942年14日,日軍進攻長沙五晝夜,在第十軍的抵抗下未能取得任何成功。進攻受挫後,日軍於65438年6月4日調兵至瀏陽門、北門,試圖從東、北打開缺口,但北大路(今湘雅路)日軍正等待日本從天而降補給降落傘,嶽麓山炮兵陣地的炮彈先到了。當時日軍死傷了好幾個人,所以這支日軍不得不躲在被毀的湘雅醫院大樓裏躲避重炮。至此,長沙保衛戰和反攻的時機已到。最終,中國各路援軍從湖北、廣東等地調往長沙,試圖從四面八方消滅日軍。此時日軍倉皇而逃,傷亡慘重,給養耗盡。在瀏陽河、老道河、金井、福臨店、朱穎山、新市、長樂等地,在幾支國軍的圍攻下被迫倉皇撤退。撤退中,在國軍之前為防線讓路的部隊被四面堵截,日軍在前面截住,後面有追兵,彈藥全部用完,遭受沈重打擊。最終日軍不僅沒有占領長沙,也沒有消滅第九戰區的主力。反而傷亡兩萬多。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國軍最輝煌的戰役之壹,轟動世界。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此時,長沙上空的雲層真的很刺眼。”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發表了壹封致中國人民的信,信中說:“幾個星期以來,妳們在長沙的豐功偉績不僅是中國的勝利,也是所有盟國的勝利,更是整個軸心國的勝利。”蔣介石在6月1942+10月11日的日記中說:“這次長沙的勝利,真是七七以來最有把握、最值得驕傲的壹次工作。”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
1944年5月,日軍由駐防武漢的日本中國派遣軍總指揮易指揮。日軍兵分三路,繞過中國軍隊的側翼,向長沙外圍發起進攻。戰前薛嶽誤判日軍,主力第五軍被抽調。6月16日,日軍猛攻長沙城和嶽麓山的主要陣地。守軍頑強抵抗,但因四方面軍軍長張德能部署失誤,中軍主力未能及時退守嶽麓山陣地,部隊被分割過河,無力自持。日軍以優勢兵力攻破嶽麓山陣地。城內守軍被迫突圍,長沙失陷。中國軍隊被迫撤退。在這場戰爭中,日軍加強了關東軍和日軍裝甲部隊部分兵力的部署,共約36萬日軍,守軍約30萬。另外,薛嶽因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而變得驕傲。戰前他無視日軍動向,第五軍被調動,所以失敗也不足為奇。
8年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都沒有在湖南出現。抗戰時期,只有壹個“八路軍駐湖南省辦事處”,工作人員總數不超過10人,這個辦事處只存在了三年。* * *到延安招收青年學生680人,培訓群眾2220人,解救生產者和愛國人士65人,接收國內群眾2萬人,接收外國人20余人,為八路軍籌集和轉移物資5萬余件。1938年底長沙大火後,張治中離職,湖南通信局遷至邵陽。繼任省長的薛嶽執行“反* * *”政策。他下令“凡不屬於本戰區管轄的部隊,未經本司令部批準,在本戰區設立辦事處、通訊處、留守處及其他類似機構的,壹律解散。”結果,八路軍駐湖南通訊處被迫解散。
長沙之戰是“在八路軍、新四軍的大力支援下”進行的,兩國文獻中從未有記載。這個觀點在2014上映的《保衛長沙之戰》系列中第壹次提出,但像現在各種抗日劇壹樣經不起推敲,歷史上也沒有彭中華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