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糧食安全不能“遍布胡椒面”
“盡管中國大豐收,但進口仍在增加,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我們在農業和農村地區有這樣的發展。除了各種因素外,壹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采取了壹系列加強土地利用的措施,如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這使得農產品在短期內快速增長,但另壹方面也給生態環境帶來破壞,造成壓力。”65438年6月22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主任、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今年壹號文件最大的亮點就是把糧食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大規模農業現代化的提法中,這次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強調糧食安全,可見中央這次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指出,糧食安全已經基本解決了“量”的問題,而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質”的問題更為迫切,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
“中國是壹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重中之重。今年的壹號文件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我們的飯碗要主要裝中國糧。這也是整個文件的基調,很多內容都是圍繞糧食安全展開的。”鄭風田說,事實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壹個永恒的話題,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這幾年中央壹號文件的主線基本都是圍繞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展開的。主要背景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未來糧食需求會更大。
壹號文件要求“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陳錫文說,嚴守耕地紅線是法律早已規定的。“補差額,補壹個,能補多少就補多少,誰補誰補。很明確,但是在補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好補壞,近補遠,水田補旱田,耕地補旱地的情況。即使數量平衡,質量也大打折扣。因此,今後將對如何保護耕地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這個文件強調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據了解,中國過去的糧食安全比較粗放,包括大豆。如果算上大豆,我國全國糧食自給率不到90%,而原來國家規定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事實上,根據糧農組織的統計,糧食不包括大豆。
鄭風田說,這壹次,提高口糧是絕對安全的,這比過去的泛糧食安全更準確。“泛糧食安全戰略包括玉米、大豆等。,而且戰線太長。農業補貼有點像“辣椒面”,什麽都保護。結果,什麽都得不到保護。實行口糧絕對安全,讓從事主糧生產的農民真正有生產口糧的動力,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支農惠農如何保證市場競爭力
在壹號文件中,第二部分“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占據了33條中的8條,是壹號文件8個部分中最長的,可見其重視程度。壹號文件強調,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快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整合統籌使用農業資金,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管護機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壹號文件逐年出臺,支農惠農政策逐年加強。同時也要保證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否則農業很難實現可持續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盈指出,文件中最讓他欣慰的是“新農業現代化”概括了“市場競爭力強”這壹點。這是學者們壹直在努力和強調的壹點。中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完全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但是成本太高,導致我們的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中國糧食生產缺乏比較優勢,勞動力占生產成本的很大壹部分。如何降低我們的成本,比如國家補貼,在糧食價格低的時候給農民補貼;在食品價格高的時候補貼消費者比維持高食品價格要好。
在農產品價格方面,壹號文件要求,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體系。具體來說,市場價格過高時對低收入消費者進行補貼,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照差價對生產者進行補貼,保證農民收入。
對於目前的補貼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傳統的補貼方式不僅扭曲了市場,削弱了競爭力,而且造成了社會資源和效率的巨大損失。政府提前確定糧食的目標價格,農民按市場價出售。當市場價低於目標價格時,啟動政策,按照兩者的差價補貼農民。這種目標收入補貼兼具價格支持和直接補貼的特點,是從價格支持向直接補貼過渡過程中廣泛采用的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過去很多地方的補貼與糧食生產關系不大,主要是按照承包地或面積來發放。這次明確提出按照糧食產量進行補貼。至於農產品的價格,這次也特別提出流通領域以後不再補貼,這部分政府的財力會更多的補貼給種糧的。在政策上,我們可以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農民更加重視市場在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作用,這也是壹個好消息。
土地制度改革釋放活力。
2013 10中信信托運作的首單土地流轉信托項目正式成立。試點地點為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可流轉面積5400畝,遠期土地流轉項目計劃將覆蓋25000畝。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中信信托,信托公司在存續期間將信托收益分配給受益人。與此同時,信托基金也重新收集和整理土地,開發其價值。
壹號文件強調“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民承包權,放開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給金融機構融資;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和投資,與國有土地壹樣,同權同價;選擇壹批試點,審慎穩妥推進農民住房產權抵押、擔保和轉讓;縮小征地範圍,規範征地程序,完善合理、規範、多元化的失地農民保障機制。
“制度問題是影響和決定全局的根本性問題。”黨國盈說,十壹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的新時代,此後不久,中國農民獲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隨後農民獲得了自由出售產品的權利。農民權益保護促進了我國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為我國過去30年的大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黨國盈指出,壹號文件提出了壹系列改革措施,重大問題歸根結底涉及農村土地。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體系,必須從農村承包地確權入手。農業補貼要提高精準性,讓補貼真正流向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要想好識別好操作,就要加快農村承包地產權明晰。
此外,壹號文件首次提出賦予農民抵押、擔保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陳錫文解釋說,用法律術語或銀行術語來說,經營權就是這塊土地的預期收益。以這塊土地的預期收益作為抵押,獲得了壹些貸款,但承包方並沒有改變,更不用說集體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