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刀切成細條,大概小指的壹半粗細。然後撒上胡椒面和鹽,攪拌均勻,放入壇子裏。裝的時候把榨菜壓實,盡量少留空氣。
還有壹種方法是把榨菜切回來,去葉去莖,洗凈,切成條狀,曬幹,然後和椒鹽面拌在壹起,放在壇子裏。壇子滿了就倒扣在盛有清水的容器裏,防止漏氣,因為壇子做出來的鹹菜不好吃。半個月換壹次容器裏的水,這樣鹹菜就做好了。
冬天我媽也會用蘿蔔做鹹菜,類似榨菜。鹹菜的做法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掌握好鹹菜的晾曬度。如果太陽太幹,做出來的鹹菜很難咀嚼;太濕容易壞,只能用中等濕度的。
其實鹹菜也可以做花樣,比如媽媽們經常用鹹菜炒豬肉,還有鹹菜、雞蛋面、鹹菜湯。其中酸菜和川味豬肉是我的最愛,粥特別好吃。
泡菜可以被視為壹種中國文化。西方好像沒有鹹菜。“泡菜”不是泡菜。日本有泡菜,但不知道在中國有沒有這麽受歡迎。“文革”前,《福建日報》發表過壹個猴子腌制鹹菜的故事。新華社的壹位記者用這份材料寫了壹篇外國特寫:“猴子會腌制鹹菜嗎?”被批判為“資產階級新聞觀點”。──為什麽這是資產階級的新聞觀?猴子腌制鹹菜,大概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可以證明鹹菜在中國非常普遍。中國不生產鹹菜的地方大概不多。
腌制的鹹菜不同地方腌制的鹹菜各有特色,不盡相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保定有三寶:鐵球、面糊、青春。蘇州的春天並不老,卻是用帶流蘇的小蘿蔔腌制的。腌制後的長纓依然翠綠,極其鮮嫩,微甜,味道鮮美,名不虛傳。保定的春天並不總是這樣。周作人曾說,他的家鄉經常吃極鹹的鹹魚和極鹹的鹹菜。魯迅《風波》裏寫的蒸黑幹菜,很吸引人。腌雪裏蕻有南北之分。上海人喜歡吃鹹菜肉絲面和雪筍湯。雲南曲靖的韭菜花風味極佳。曲靖韭菜花的主料其實是切得很細很幹的蘿蔔絲,和北京韭菜花作為吃涮羊肉的調料不同。貴州有冰糖酸,是用芥末、酒醅、辣椒做成的。四川的鹹菜種類很多,據說用自貢井的原鹽腌制比較好。營銷全國,遠至海外,堪稱鹹菜之王的,應該是榨菜。韓國的辣也可以算是鹹菜。延邊的腌蕨菜在北京偶爾有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福建的黃蘿蔔很有名,可惜沒吃過。在福建,每到秋天和初冬,大多數人都會腌制蘿蔔幹。店裏的學徒要“三年吃蘿蔔”,說是缺油缺水。
眾所周知的潮汕醬菜,金黃酥脆,酸甜可口,醇厚爽口,風味獨特,令人垂涎三尺。它們享譽國內外市場,廣受國內外潮人青睞。潮汕醬菜的主要產地是汕頭的仁和街、托普、蓮上、灣頭、帝都、八鬥等鎮。潮汕鹹菜作為潮汕三寶之壹,也是海內外數千萬僑胞的思鄉之情,是過年必備禮品。獨特的潮汕特產,“飯中魚不如鹹菜”,也是傳統文化的壹種魅力。中國的鹹菜太多了,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