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劇:如果壹部電視劇在電視上播出,那肯定不是新媒體劇,而是嚴肅的傳統電視劇。如果壹部電視劇本來是為電視拍攝的,後來改變了格式,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上流行起來,這就不是新媒體劇,而是傳播渠道的拓展。如果壹部電視劇從誕生之初就針對網絡、手機、地鐵、公交、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的小電視,那麽它就是新媒體劇。即使它可能太受歡迎了,以至於連電視臺都爭相購買版權。
《壹個晴天的日記》、《背著妳跳舞》、《小扁豆先生》、《人群中找她》、《我用音樂愛妳》……近年來壹系列所謂的“新媒體劇”正在走進人們的視線,相當前衛。然而,與上海和北京相比,深圳在生產和分銷方面對這種新的傳播模式相當冷淡。深圳的拍攝方式是不是跟不上?是在題材和制作團隊缺失下的必然反應嗎?還是深圳的城市文化本身不適合新媒體劇的發展?
當然,這種冷漠不是責備或內疚。現在新媒體剛剛浮出水面,還不成熟。在深圳影視人看來,冷靜地醞釀、低調地做出高質量、高市場接受度的作品,遠比走在市場前端,充當“先鋒炮灰”來得豪邁。
新媒體劇是否被深度忽視?
本周壹,由“臺劇小天王”唐禹哲、內地女演員戴嬌倩主演的音樂偶像劇《我用音樂說我愛妳》在羅湖好樂迪KTV舉行媒體發布會。該劇即將在韓禮德全國門店和愛酷野獸網站同步發售。對於偶像系列,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對於避開電視這個傳統的交流平臺,走KTV有些新鮮。這是壹部在上海、北京等地頗為流行的新媒體劇。
除了KTV,地鐵車廂,飛機候機室,大樓電梯房,出租車...而就連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3G手機也會成為新媒體劇的登錄平臺。正如新媒體代表人物分眾傳媒前CEO江南春所說,“就是面對特定的受眾群體,是可以清晰描述和定義的。這個群體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主導消費群體或重度消費群體。”針對性強,加上壹些新媒體的“強行觀看”特性,使得新媒體劇的平臺不僅覆蓋面廣,而且容易流行。想象壹下,在電梯、公交、地鐵裏,大部分人都是以放空或者聊天的形式度過的。在無聊的時間和地點看無聊的廣告,已經成為壹種“看”的習慣,新媒體劇壹旦出現,就會有壹種快感。新媒體劇就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雖然確實能短時間俘獲人心。
據全球首部地鐵新媒體劇《陽光日記》DMG數字傳媒集團深圳分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唐林林介紹,根據之前的調查結果,《陽光日記》覆蓋上海八條地鐵線,日流量超過200萬,該劇的傳播效果絕對不遜於壹部熱播電視劇。
但是相比上海,新媒體劇在深圳似乎活得不是很好。甚至,它根本還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記者采訪深圳影視行業人士時,“沒聽說過”、“沒人做”、“與我無關”是大多數人的回應。就連把新媒體劇引入深圳的DMG也表示,由於目前深圳地鐵線路,地鐵客流大約在30萬到40萬人次,地鐵1線的《艷陽天日記》和《背後跳舞》的頻率和次數遠非上海可比——每天四次,每次三分鐘左右。熱自然不能和上海壹樣。傳播效果的不景氣,將直接影響深圳新媒體劇的發展。
貼片廣告既是內容也是盈利模式。
作為新生事物,很多人對新媒體劇還心存疑慮:媒體是新的,但內容呢?是新壺裏的老酒嗎?還是剛發芽的鮮嫩翡翠?記者發現,無論是《晴天的地鐵日記》、《背後的舞蹈》、還是《人群中找她》的航空劇,還是《我愛妳》的KTV劇,都擺脫不了傳統的愛情劇模式。有漂亮的明星演員,時尚的服裝設計,唯美的場景設計,小資的愛情和物質生活成為新媒體劇最搶眼的元素。
據深圳影視行業人士介紹,新媒體劇和傳統電視劇節目在制作流程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發行平臺不同。對此,看過《壹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日記》、畢業於影視編導專業的秋子表示認同,但有不同的分析:制作流程相同的同時,新媒體劇由於發布平臺不同,壹般都是短片。這個對劇情、節奏、後期剪輯要求比較高。壟斷電視空間的電視劇大多在20集以上,每集40分鐘左右,甚至有上百集的巨獸。在家庭環境中,如果妳花時間看壹部3分鐘的新媒體劇,恐怕妳會抑郁至死。“我覺得新媒體劇很考驗導演和編劇的功力。如何把冗長變成短小精悍,如何讓這部劇更有吸引力和沖擊力,同時又不能讓觀眾對視覺暴力產生反感。而且新媒體劇還得避免附屬於廣告。”
秋子的這番話很有針對性。看看正在熱播的《變形金剛2》,不折不扣成了廣告片。任何與變形金剛有關的人,或者與變形金剛完全無關的人,無論是雪佛蘭還是美特斯邦威邦威,都在通過電影進行營銷。新媒體劇也是如此:它從傳統影視劇中吸取了營銷創作的養分,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商業市場上獲得了成功。
唐林林坦言,第壹部地鐵劇《陽光日記》的誕生,並不是刻意打造新媒體的開創性實驗,而是公司別出心裁想出的搶占市場份額的廣告模式。“當時我們嘗試與星巴克合作,但常規的廣告模式根本無法吸引顧客,於是我們想出了壹部‘持續廣告劇’——《陽光日記》。廣告元素自然植入劇情。播出時,女主角喜歡喝的瓶裝星冰樂在上海賣斷貨。在《與妳共舞》中,完成了鞋品N ineWest的廣告植入。”唐林林說,“我覺得只要把握好廣告和劇情的平衡,做好客戶特征和受眾心理的調查,新媒體劇就能成為壹種既能賺錢又能叫好的營銷新模式。”
雖然很多人對這類“暗箱”廣告表示不屑,但也對這類新媒體劇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要求。但是,換句話說,作為廣告的替代品,在發展初期就足夠了。
地鐵上看劇是壹種行為藝術?
“我被幾個巨大的編織袋堵在車廂壹角。站在我旁邊的農民工兄弟買了壹張壹元的地圖,然後和我壹樣盯著對面墻上的小屏幕...湧入車廂的人群經常擋住我們的視線。我的鼻子不太好,但也能強行分辨出人類的氣味和韭菜包子的氣味。這個場景壹旦扔進798,就是行為藝術..."豆瓣網友邢媛這樣形容。
誠然,新媒體劇在商業營銷方面大有作為,很多媒體對這個新生事物的報道也是壹片唱衰。但是新媒體嘈雜的生存環境確實成為了其發展的短板,與傳統電視、電影相對安靜的觀看環境有所不同。在擁擠的地鐵上,在像瘋狂過山車壹樣的公交車上,在嘈雜的候車室裏,要想聽清楚臺詞,理解劇情,甚至想看壹眼男女主角的臉,有時都是相當困難的。另外,壹部只有30分鐘的新媒體劇,要想看到所有的東西,並不容易,因為播出不及時,又處於移動空間的特點。
對此,深圳市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李認為:不要認為觀影環境不好會成為新媒體劇發展的障礙。其實最重要的是研究大眾娛樂和大眾消費的心理。即使平臺匱乏,好的作品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等其他方式輔助,而不是像水桶壹樣提不起。“目前據我所知,深圳還沒有影視創作者嘗試新媒體劇創作。這並不是說技術不達標,也不是說他們對新事物不敏感。而是目前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在準備期尋找合適的題材,發掘合適的、認可的題材。”李說:“新媒體劇最重要的是要有技巧。成本不是問題,創意才是最重要的。新媒體劇在深圳需要市場培育的過程。這個過程會有痛苦,也會有人不認同。我不敢說新媒體劇從現在開始會有多火爆,但新品種的出現總會引發熱議,也會為深圳影視的發展提供思考空間,但絕對不會取代影視等傳統媒體。”
南方都市報藝術記者黃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