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砂鍋,家裏4個。
22歲的小張是重慶師範大學秘書學專業的壹名大三學生。壹個多月前,他搬進了位於沙坪壩區的萬科金色悅城。“我爸媽在老家,我平時壹個人住。上個月中旬暑假的時候,我表哥來看我。我不想做飯,就花了72.1元錢,點了壹份鮑魚汁日式蘑菇飯和壹份吉利丁鮑魚飯。”小張告訴記者,收到外賣時,他被包裝驚呆了。其他外賣套餐往往是壹次性餐盒,而這個外賣套餐是砂鍋,勺子不是塑料的,是可重復使用的不銹鋼勺子。
“起初,我對老板如何回收有所懷疑。後來我去看了店家的評論。結果客戶都說送來了,就留了下來。”小張說砂鍋和勺子質量不錯,想著剛搬家,家裏餐具不夠,就留在家裏。
小張自己在家做的咖喱雞飯,放在外賣送來的砂鍋裏很開胃。
後來,小張和表弟兩次點了這份外賣,包裝還是砂鍋和不銹鋼勺。突然家裏多了砂鍋和勺子。“最後壹次輪到我表姐洗碗,她不想洗,我也不想洗,就把兩個砂鍋扔了。”小張說,家裏還有四個砂鍋,四個不銹鋼勺子。
小張通過點外賣囤積了4個砂鍋。
老板說砂鍋提高了外賣檔次。
“壹開始覺得挺實用的,多了就有點多余了。”小張說,她壹直有個疑問,老板真的不虧嗎?
8月10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九龍坡區華宇時代杜興的這家外賣店,小張就是在這裏點的菜。這家店沒有內部食品,只做外賣,顧客當場打包。41歲老板智先生,廣州人,從事餐飲行業22年。“我2003年來重慶壹家酒店工作了6年,最拿手的手藝是做鮑魚、海參、魚翅,然後就和酒店壹起幹了7年。”支先生說,離開酒店後,在南岸區彈子巖開了壹家漢堡店,在三峽廣場做了兩年廣東粥,2019開始做鮑魚飯外賣。
支先生說,他去年開始做外賣,用的是砂鍋包裝。“第壹,為了保持傳統做法,可以更好的保持鮑魚湯的鮮度和熱度。第二,為了給食客更好的體驗,普通飯盒保溫性差,容易導致新鮮度和熱量的流失,而壹般有保溫性能的飯盒只能保溫,鮑魚湯無法在裏面持續加熱。此外,外賣使用砂鍋也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競爭力,食客覺得新奇又超值。”
記者看到,支先生在打包前會提前把砂鍋放在火上烤,準備好的湯放進砂鍋裏就會冒泡。這湯又濃又香。
“用砂鍋做包裝也提高了外賣的檔次。”支先生說,比如附近的壹些公司開會,長時間沒時間吃飯,就從他們家叫外賣,砂鍋包裝比較好看。另外,公司招待客人的時候,出去吃飯不方便,也是壹個好主意。
當記者問會不會虧本時,支先生笑著說,砂鍋批發價四元,不銹鋼勺壹元左右。在平臺打包的時候,他只收了兩元錢的包裝費。“我選擇用砂鍋自己包,只要花差不多三元,但總的來說,獲得的收益大於成本,不會虧本。”
擴展:
外賣商家還是有這些招數吸引顧客。
1,訂購備註手寫回復
記者在某外賣平臺上看到,九龍坡區盤龍奧園廣場附近的壹家奶茶店,不少買家評價“很揪心”。原來顧客點餐時會備註壹些自己的需求,賣家看到備註後會在外賣單據上寫回復。比如,壹個顧客點了壹杯奶茶,紙條上寫著:“我可以要2份糖粉嗎?”商家用紅筆手寫回答:“妳再加點糖試試!”後面跟著壹個笑臉圖案。
2、送配菜送湯
記者在壹些外賣平臺的商家看到,有些商家會在顧客點餐後送上配菜和湯。在九龍坡區壹家肥腸飯外賣店的評論裏,記者看到壹位顧客點了壹份紅燒肉,結果賣家送來了壹份水煮腌蘿蔔。壹些買家評論說,他們收到了壹顆花生作為禮物。
記者註意到,不僅外賣商家會送餐,很多商家都會推出滿減活動,領取優惠券來吸引顧客消費,比如小菜0.1,酒水0.99,大雞腿0.99。
3、直播外賣廚房
點外賣的時候,往往不了解商業環境。早在幾年前,壹些地方的外賣平臺就在市場監管局的指導下“直播廚房”。點餐時,消費者可以實時看到廚房的準備和配送情況。壹些外賣商家也加入進來,提高競爭力。
評論:
核心競爭力以外的服務都是加分項。
職業規劃與職業發展顧問譚剛強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外賣幾乎走進了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外賣商家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外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兩個方面:優質和優惠。優質意味著產品質量好,優惠意味著價格合理。壹般來說,便宜又好的東西往往能帶動市場。除了核心競爭力,商家在服務方式上動點腦筋,刺激消費,讓消費者培養店鋪的消費習慣,是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