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向梅版三年級下冊的壹課,屬於設計類。應用教學領域。端午節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參與進來,體驗節日的歡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紙板做香包。於是我自己先學會疊,然後讓其他老師也學會疊。都說難,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不是很強,學起來很難!為了教好這壹課,我總結了幾個教學難點:(1)制作香包的示意圖壹定要校準準確。(2)折疊時,平面形成三維基本模型。(3)裝修時,準確找到裝飾面,進行創意裝修。因為三年級學生動手能力弱,缺乏細致的概念,所以我會在課前把畫原理圖的任務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壹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時間,又能讓學生在壹定程度上和家長互動,有利於促進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課堂上,我以直截了當的問題引入話題,讓學生介紹他們所知道的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同學們談論屈原的時候,我贈送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在澤畔徘徊》。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們了解了中國畫和屈原的人和事。這個環節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平時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有多重要。學生已經知道中國畫,也知道中國畫是什麽。這讓我無比欣慰。
在講制作香包的過程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觀看了慶陽香包節,並隨著視頻的播放介紹了香包的種類,非常直觀,提高了學生的眼界。
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我展示了自己的香囊,讓學生觀察並提問:香囊有幾個面?學生回答:六面。它有什麽裝飾?學生:小掛件和圖案。我讓壹個學生把它帶到舞臺上,其他學生觀察它。拆開後,我仔細觀察原理圖,問:妳發現了什麽?師生交流。然後請壹位已經會折疊香包的同學在臺上演示的同時講解折疊方法,對上臺打開香包並及時演示折疊香包的同學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隨著學生的講解和示範,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但有些學生對最難的部分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我又插手解釋了重點部分,矩形的音符如何有平面變成立體的。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我在示意圖的前六個三角形上標註了數字1,2,3,4,5,6,來玩壹個找朋友的遊戲。學生掌握後,開始自己疊香包,老師巡回指導。折疊嚴重的學生,尤其是棱角分明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幫助和引導學習困難的學生。
學生們折好香包後,請欣賞工匠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香囊上裝飾著這些圖案。師生交流總結包含吉祥圖案:蓮花、如意、蝴蝶,壹切可以發揮妳想象力的美好事物和圖案。在裝飾的過程中,同學們創意豐富,畫出了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將各種吉祥圖案展示在大家面前。本來是想自己教學生掛掛件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掛掛件了,就讓小老師再教學生,大家都很努力的學習。成品香包上,有的設計特別有創意,有的還配有文字,還有的同學在壹個掛件上掛兩三個香包。壹塊壹塊的香包
作品掛在黑板上,每個人都在欣賞。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談論著他們最喜歡的香包,並提出建議。此時我也沈浸在快樂中,孩子們的能力又壹次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關於端午節教學的思考
本課是高壹上冊《快樂的夏天》第四單元第二個主題“歡慶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個主題下有三個內容,端午節的故事,端午節的活動和學習做小紙餃子。本課主要講前兩個主題。通過研究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知識是端午節的日期,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的活動。教師的教學應該從學生開始。對於學生來說,端午節的活動可能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我用倒敘的方法先說說端午節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這部分我用視頻資料,讓學生感興趣,記住端午節的活動,準備考試。
讓學生了解屈原的故事,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習他的愛國精神。端午節的日期應該說是這節課的壹個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生年齡小,不太了解農歷和公歷。我的突破口是教他們看歷法,明白哪個是陽歷,哪個是陰歷,根據陽歷找到端午節的日期。這也是壹種生活中的技巧。
關於端午節教學的思考
4月25日入選優質信息技術課,上了端午課。現在我把我的感受記錄如下:這節課是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網絡單元第二節課。在教材中,確定了兩個部分:第壹部分:確定相關題目;第二部分:查找整理資料;第二部分是重點,分為三個方面:1,確定主題後圍繞主題收集信息;2.建立相應類別的文件夾;3.找到資料後,分類下載到電腦上。拿到教材,第壹感覺就是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單調。總之,“搜索”、“下載”、“整理”這幾個字概括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讓他們帶著收獲和思考離開課堂,是我設計這堂課考慮最多的!
細看這節課的內容,深感這節課的學習不僅對本單元以下的課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也有助於他們找到內容,以便創作小報。而且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如何養成良好的信息管理行為習慣有指導作用。所以在設計這個類的時候,我重點考慮了以下幾點:
1,排序應該是學生的內在需求。
教材有兩個目標。壹方面是建立各種文件夾,壹方面是分類後把材料下載到電腦裏。在試教過程中,我發現這個順序對於學生來說,是可以達到壹節課的能力目標的,也就是對以後的實際應用影響很弱。為什麽這麽說?
我們壹線老師都知道,在下載資料的過程中,如果不要求分類,大部分同學是不會分類的。他們會把找到的各種信息放在壹個目錄裏,但不會建文件夾嗎?不是,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需求。在這堂課中,即使在老師簡單的指導下,學生也“明白”文件夾的分類是比較明確的,在下載資料前對各類文件夾進行分類,然後再下載。但是,在以後的學習中,有多少同學會在下載內容時主動對資料進行分類呢?有幾個已經很好了,因為感覺不到,這是他們的需要!
這部分學習我做了調整。我先讓學生自由下載各種信息,放在同壹個文件夾裏,然後讓學生從雜亂中思考讓信息有條理的方法。結果班裏大概有20%的同學能想到自己整理。當他們把自己實際經歷中的想法告訴大家時,會讓全班同學整理自己的信息。相比之下,顯然學生更願意接受這個過程。而且在我們以後的實際應用中,自己電腦裏的壹些信息也是陸續保存的。達到壹定數量後,會根據已有內容進行排序。這是壹種需要,也是壹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2.信息課不是單純的運營課,學生要有良好的情感體驗。
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命活動的壹種形式,單純從“工具論”的角度將其視為壹門純粹的“應用”學科是片面的。我們小學生活潑敏捷。如何讓他們從多彩的學習中感受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魅力,是我們壹線教師更應該思考的事情!
端午課以端午節為主題,讓學生學會查找和整理信息。如果只是壹步壹步走下來,也不壹定非要選擇端午節作為國慶節。只要我們可以搜索,我們可以創建新的文件夾並保存在某個目錄下,我們就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的小學生活潑好動,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在日常學習中體驗不同知識的到來。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在人的頭腦與外部物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從內部生成的,人的頭腦具有自覺的能動性,學習過程是壹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同時擁有良好的情感體驗,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學習,愛上學習!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以感受端午節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主線,用優美的情境和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音樂短片的引入,最初會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氣氛,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比如過程中的音樂場景,比如最後的交流感受等。我們的目的是不讓學生在離開教室的時候告訴別人。今天,我們學習了建立文件夾和搜索,而是讓學生告訴別人: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節,這是壹個美麗的節日,我學會了使用更好的方法和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