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健脾和胃的中藥有哪些

健脾和胃的中藥有哪些

介紹幾種常用且有效的健脾和胃藥材:1。藥調又稱六部藥調,由面粉、黃花蒿、杏仁、紅小豆、麩皮、蒼耳經發酵制成。本品性溫、辛,能幫助消化,健脾和胃,解表止瀉,主要用於治療食積腹脹、嘔吐腹瀉、腹痛等。

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神曲中含有酵母、澱粉酶和揮發油,能抑制腸道細菌繁殖,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從而改善胃腸功能,增加食欲。

2.山楂山楂性溫,味甘。它是薔薇科落葉灌木山楂的幹燥成熟果實。能健胃健脾,行氣散瘀,消食化積,主治積肉疝氣。負責皇帝健康的明代太醫院主任醫師劉春曾在大量囚犯身上進行人體實驗。結果表明,山楂是最能改善胃氣、增進食欲的中藥之壹。當時他並不知道山楂的成分,但根據古籍的記載和他的實驗結果,他極力主張藥膳中必須加入山楂,用於病後的恢復和保健。

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楂中含有山楂酸、脂肪分解酶、維生素C、檸檬酸等。,可以增加胃中的酶,幫助分解食物的脂肪和蛋白質,使肉類易於消化。所以,在健胃理腸的治療中,山楂真的是不可或缺的。

3.麥芽麥芽味甜而平。它是由禾本科大麥的穎果發芽幹燥而成。可開胃健脾、行氣消積,主要用於治療食積、食欲不振、乳汁淤積。臨床上,小兒開脾胃時,往往選擇未煮過的生麥芽。值得壹提的是,哺乳期女性也用麥芽達到退奶斷奶的效果,但要用炒麥芽。

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麥芽中含有澱粉酶、轉化酶、維生素B和卵磷脂,能幫助大米、面粉等澱粉類食物的消化,促進胃蛋白酶分泌。

4.雞內金是雞的幹砂囊內壁,屬於消化器官。因其功能,被中醫入藥。性平味苦,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散結排石。主要用於嘔吐、腹瀉、惡心、積滯食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遺尿遺精。

功效:雞內金含有胃泌素角蛋白、多種氨基酸澱粉酶和胃蛋白酶,能增加胃液分泌,提高胃酸濃度,增強胃蠕動,故有助於消化。

5.狗尾草又名“田童草”、“九尾草”,是臺灣省常見的民間草本植物,也被稱為“臺灣省人參”。性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和胃、降胃火、消食消腫、活血通經的作用。臺灣省民間常用其為食欲不佳的小兒開脾胃,食後可促進生長發育,故有人在骨移方中使用。

功效:狗尾草是最常見的開胃菜,味道很好,壹年四季都可以買到,也不貴。使用時,先將新鮮的狗尾草洗凈,加入大量的水,4-5小時後將湯汁倒出,然後將枸杞和排骨加入湯汁中,用電飯鍋燉,肉熟後即可食用。每周服用三到四次,持續兩周。

上面提到的藥材,大部分都需要和其他中藥配合使用,但單味藥效果並不好,還需要考慮孩子的體質屬性,所以還是要經過專業中醫的診斷和處方後才能服用。

申思湯——最簡單有效的開脾方藥,

薏苡仁

芡實,

經常服用不僅能強健腸胃,促進消化吸收,還能提高血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人體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