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地棕和單草
科是仙茅,仙茅。
分布:在中國南方各省、臺灣省、日本和東南亞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溫暖潮濕。耐寒耐旱。要求土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
形式
株高為10 ~ 40厘米。根莖是垂直的和圓柱形的。葉基生,披針形。花葶隱藏在葉鞘中,總狀花序傘房狀,開黃花。
從四月到六月開花
育種模式
播種繁殖或切斷根莖繁殖。三月至四月播種。根莖繁殖:春季將根莖切成3-4 cm的莖段,直接種植。
白茅
仙茅功效簡介;
仙茅(海產草藥)
名稱不同的有白茅藤、棒槌藤、婆羅門根(開寶本草)、仙茅、蟠龍(本草)、苔草、寒水草(質疑本草)、蘆葦藤(本草方)、蘆根(分類本草)、仙茅(仙茅)。
來源是石蒜科仙茅的根莖。
多年生仙茅。
根莖細長,長達30厘米,圓柱形,肉質,褐色;根粗壯肉質,地上莖不明顯。
3 ~ 6片葉生根,狹披針形,長10 ~ 25厘米,先端漸尖,莖下部伸長成柄,再向下擴展成鞘狀,長4 ~ 10厘米,綠色白色,邊緣膜質;葉脈明顯,具中脈;兩側疏柔毛,逐漸光滑。
腋生的花;花梗長1 ~ 2.5厘米,藏於葉鞘內;花雜合,上半部為雄性,下半部為兩性;苞片披針形,綠色,膜質,具長柔毛;花的直徑約1盒米,花被下部細長管狀,長約2厘米或更長,上部6裂,裂片披針形,長8 ~ 12毫米,內部黃色,外部白色,具長柔毛;雄蕊6,花絲短;子房長和狹窄,具長柔毛。
漿果橢圓形,稍肉質,長約65438±0.2厘米,頂端具喙,具長柔毛,種子略呈球形,亮黑色,表面具喙狀波狀溝。
花期從6月到8月。
在平原草原的陽光下野生,或在山坡上與茅草和芒骨混合。
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省、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在2-4月發芽前或7-9月幼苗枯萎時,挖根,清洗,除去須根和根,並幹燥。
或者蒸幹。
藥材的幹燥根莖呈圓柱形,稍彎曲,兩端扁平,長3 ~ 10 cm,直徑3 ~ 8 mm。
表面呈褐色或深褐色,粗糙,收縮不均勻,有細而不連續的橫條紋,散在不明顯的小點狀皮孔。
未去須根者,根莖壹端常叢生有兩頭細中間粗的須根,長約3 ~ 6厘米,有極其密集的環狀橫條紋,質輕而疏松,柔軟不易折斷。
根莖硬而脆,易折斷,橫切面扁平,微帶顆粒(蒸後略透明,有角質),表皮因糊化而呈淺灰褐色或紅褐色,靠近中心處顏色較深。
微辣,微苦。
根粗長,質堅脆,表面黑褐色為佳。
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除此之外,廣東、廣西也有出產。
化學成分含單寧4%,脂肪1%,樹脂,澱粉等。
酒仙茅的炮制:將洗凈的仙茅與黃酒混合,充分濕潤,放入鍋中炒幹,取出晾幹。
(仙茅每100斤,黃酒每10 ~ 20斤)
(1)雷公焙制理論:采摘(仙茅)後,用清水洗凈,刮去表皮,用銅刀在蝗砧上切豆,但要裝在生的薄布袋裏,用黑豆水浸泡壹夜,取出後用酒調勻蒸熟,取出後暴曬。
②《海鮮本草》:仙茅,竹刀切,糯米泡。
杜茂,又名‘仙茅’,出自《海藥本草》。本草:仙茅,亦見於川、江、浙壹帶。朱莉婭像茅草壹樣柔軟,略寬,表面垂直,外觀像手掌。冬天幹枯,早春生長,三月開花,如梔子花黃,不壯。其根單而直,附短細根,肉黃白色,皮微厚棕褐色。在二月和八月,它被用來收割根莖。衡山花開,花綠,五月形成黑子。謹按:“信方續傳”講仙草雲的故事,掌握五株七傷,明目,益筋力,宣傳後補。八九月收割時,用竹刀刮去黑皮,切成豆狀,在米中浸泡兩夜,陰幹,搗爛,熟成蠍形蜜丸。空腹喝葡萄酒,隨意吃20片,戒牛奶和黑牛肉,藥物療效大打折扣。
仙茅,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近圓柱形,直立,直徑約1cm,長可達30cm,表皮褐色;須根常叢生,內質,具環狀橫條,長達6厘米;地上莖不明顯。葉繼生;葉片線形,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0-45cm,寬5-25mm,先端長漸細,基部下降成柄,葉脈明顯,兩側疏松生疏或無毛。花莖很短,67厘米長,多藏於鞘葉柄基部,也有毛;苞片披針形,長2.5-5厘米,膜質,具緣毛;總狀花序或多或少呈傘狀,通常有4-6朵花;花黃色,直徑約1cm,下管線形,上半部6裂,裂片披針形,長8-12mm,寬2.5-3mm,外輪背面有時長柔毛;雄蕊6枚,約1/2的花被裂片,花絲1.5-2.5毫米,花藥2-4毫米;柱頭3裂,裂部長於花柱,子房狹長,頂端具長喙,喙長7.5mm,疏毛。漿果近紡錘形,長1.2-1.5cm,寬約6mm,頂端長喙。種子為亮黑色,表面有縱脊,有喙。開花結果期為4-9月。
氣味(根)刺鼻,性溫,有毒。
主治:陽痿、寒精、腰膝冷痛、筋骨痿軟、關節疼痛。古方中有“仙毛丸”,能強筋骨,益精神,明目烏發。配方及服用方法如下:
仙茅2斤,用糯米水浸泡五天,取出刮凈陰幹。另取蒼術2斤,用淘米水浸泡五天,然後去皮烘幹。取這樣配制的仙茅、蒼術各壹公斤,與枸杞子壹公斤,車前草十二兩,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四兩壹起研末,加酒制成丸子,大小如五子。每次50粒,飯前用溫酒送服。壹天吃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