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豇豆煤黴病:又稱葉黴病或葉斑病,是近年來發生的壹種嚴重的葉部病害。早期,葉片上出現紅色和紫褐色斑點,擴展成近圓形的病斑。葉片潮濕時,葉背產生灰黑色黴菌,導致葉片變小,落葉少,莢果少。防控: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透明,防止濕度過大,多施磷鉀肥,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去除病葉,收獲後清理田間,減少病害傳播。化學防治:每隔10天使用1:200波爾多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3、豇豆銹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柄和種莢。起初葉背淡黃的斑點逐漸變成褐色,隆起像壹個小膿腫,後來擴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布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後期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導致葉片變形,提早脫落。防治:選擇抗病品種,發病初期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或50%威秀靈EC 800倍,每天噴施1倍,共2-3次。
4.豇豆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藤蔓和豆莢。葉背開始出現黃褐色斑點,然後擴大為覆蓋著壹層薄薄白粉的紫褐色斑點,沿著葉脈發展,使全葉覆蓋著白粉,造成大量落葉。這種疾病在南方很常見。防治:選擇抗病品種,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殘株,集中焚燒或掩埋;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0%固體硫磺混合液150倍液和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連續3-4次,7-10天噴施1倍液。
5.豇豆枯萎病:苗期主要病害。癥狀是根腐和植物枯萎。主要采取輪作、拔除病株、加強田間管理等方式進行防治。
(2)主要害蟲及其防治
1.地老虎:又稱“地蠶”,是危害幼苗的主要害蟲。它的幼蟲危害表土或地面。3齡前幼蟲將幼苗葉片啃成網眼,4齡後咬斷幼苗嫩莖,導致缺苗、斷壟、大量死亡。防治:早春鏟除雜草,減少小地老虎產卵場和食物來源,毒餌誘殺4齡以下幼蟲,用5公斤麥麩炒拌10倍敵百蟲熱溶液。在暴食初期,在植株基部和外圍噴灑25%三唑酮或25%甲氧氯普胺2500倍液,效果較好,也可配合人工殺滅幼蟲。
2.豆莢螟:也稱為豆莢螟或豇豆螟。豇豆螟蟲幼蟲主要為害出芽前的葉片,然後鉆入花冠和幼莢內取食,造成芽和莢脫落,取食後造成鉆孔,產生糞便造成莢腐,嚴重影響豇豆的產量和品質。防治:及時在豇豆花期發現幼蟲,應立即噴灑10%氯氰菊酯乳油或50%毒死蜱乳劑或25%敵百蟲粉劑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連續噴灑2-3次。選擇早熟品種,與糧食作物間作,田間保持壹定濕度,可減輕危害。
3.蚜蟲:是豇豆的主要害蟲,也是豇豆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之壹,可從苗期危害到整個生長發育期。防治:蚜蟲發生初期,葉面噴施40%樂果乳劑或40%氧化樂果乳劑1000-1200倍、抗蚜威800倍、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或殺敵乳劑2000-3000倍,間隔7次。
4、紅蜘蛛:又名火龍。成蟲和幼蟲聚集在葉背上吮吸汁液。葉子被殺死後,逐漸變紅變黃,像火壹樣。最後,葉子脫落,果實枯萎,植物變黃,燒焦。防治:可交替噴灑20%三氯殺蟎醇乳劑1000倍液、90%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或三氯化磷,葉背連續噴灑2-3次。
5、豆象:也是豇豆上最嚴重的害蟲。成蟲在嫩莢上產卵,卵孵化後,幼蟲蛀食種子,使種子成為空殼,不能食用,嚴重影響種子萌發和商品質量。防治:花期可噴灑殺蟲劑,收獲的種子曬幹後用化學藥劑熏蒸。壹般用磷化鋁或氯化苦熏蒸大豆籽粒和儲存倉庫,既能殺蟲又能殺卵。有些地方還采用開水浸泡、石灰缸或密封存放,也能達到壹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