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生活:遠離大氣,保持幹燥。
古代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除濕機。用熏香去除整個環境的濕氣是壹個很好的方法。宋代詩人潘在《夏四絕》中說:“掃地焚香,免濕蒸,余茶烹磨,聲聲清。”“蘇木蓋燒沈香”:燒沈香消暑。“陰成形,陽化氣”,香屬陽,陽氣特別足。走在空氣中,不那麽堅定的濕氣和濁氣壹下子就能被它趕走。夏天過後,幾乎每隔兩三天,我就會在房間裏點壹根艾條,關好門窗。人在外面呆30分鐘,然後進了房間會明顯感覺空氣變得幹燥了很多,感覺毛孔都張開了,很放松。
《養生隨筆》:稱床之大小,高五六寸,前寬二尺左右。以為是睡覺的地方,如今卻有了所謂的“踩床”。
另外,晚上睡覺的時候,床壹定要高,不要挨著地,也不要直接挨著墻。連床頭都需要壹層木頭。原因是“墻土濕蒸”。如果人直接睡在墻邊或者地板上,濕氣很容易侵入體內。這還不夠。竹窗索玉說:“黃梅在用的時候,床下放幹橡木炭,晴天幹了可以去濕。躺久了讓人惡心。”在雨季,古人還會在床下放置幹凈的木炭來吸收濕氣。這樣,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妳也可以保護自己。
②服裝:註意吸汗透氣。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說,皇帝要根據壹年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換上適合節氣的衣服。在四季中,古人確實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穿上合適的衣服——不僅是為了好看,也是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在此期間,古人會特意穿上絲綢或棉麻制成的長袍。這兩種衣服最大的特點就是吸汗透氣。因為天氣濕熱,整個環境會變得像蒸籠壹樣,稍微動壹下就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時排汗,讓汗液自然幹燥,水分很容易順著毛孔進來。袍子是全長款式,無腰,袖口略開至肘部。無論妳去哪裏,風能穿透幫助散熱和呼吸。
另外,衣服在這種雨季容易受潮,或者洗後不容易幹,甚至有異味。古人也選擇熏制有香氣的衣服。先把熱水放在熏籠下面,把衣服蓋在熏籠上面。熏蒸後將香爐放在熏籠下熏,這樣衣服很容易吸收香味。宋代詩人周邦彥說:“衣令竈煙。”他就是這個意思。
③行:做好“四件事”
在旅行中,古人有個大原則,叫“四不能出”。大風大雨嚴寒酷暑。傻是指壹定不要出門,就是呆在家裏也要在密室裏養天;大雷大電,尤其是妳守口如瓶,尊天怒。如果是春秋時期的好日子,拄著拐杖無拘無束,可以表達妳陰郁的懷抱。也就是說,如果刮風下雨,極寒或者極熱,非必要最好不要出門,在家調整心態。最好在春天或秋天天氣好的時候來壹次長途旅行,敞開胸膛,舒展身體。
特殊天氣要出門怎麽辦?有兩個講究,壹個是穿鞋,像現在的雨季,最好穿木屐隔絕地面的濕氣。健康隨筆:鞋底是木頭做的。幹蠟不怕泥,不怕濕...鞋底太薄,容易滲透濕氣。不要穿鞋底太薄的鞋子。濕氣很容易從鞋底進入。這樣時間久了,很容易忽冷忽熱。夏天洗澡,腳上還有濕氣,還是做拖鞋吧。它的款式兩邊沒有鞋跟,鞋頭也留有空隙,也就是說單只襪子裹住腳比較合適,不至於太冷。夏天比較熱,剛洗完澡,腳上還有點濕氣。可以先穿拖鞋讓雙腳之間有壹些空隙,等水汽幹了再穿襪子,也是隔絕濕氣的壹種方式。
第二個講究,要想遠行,嘴裏壹定要有壹片姜。《本草綱目》:每次晨遊、山行都要含壹片,以免犯霧露、山嵐之邪。生姜有升陽生發的作用,能使人精神抖擻,精力充沛。這樣如果放壹塊在嘴裏,可以抵禦各種寒濕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