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魚類,體呈紡錘形,體表有五層硬鱗,吻長,腹位,尾歪。這是壹種海洋洄遊魚類,每年9月-165438+10月從海口到金沙江到屏山沿長江逆流而上。孵化出來的幼仔在江中生長壹段時間,然後返回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中華鱘向上遊洄遊時,各河段都能捕捉到大量中華鱘,因此被譽為“長江魚王”。中華鱘成體大而重,雄性重68-106 kg,雌性重130-250 kg。據說最高紀錄達到了500公斤。中華鱘也產很多卵。壹條雌鱘魚壹次能產壹百萬個魚卵,但存活率不高。最後,還是有幾條魚。因為長江水流比較快,受精是在洶湧的水波中進行的,自然受精不完全,消滅了壹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如果遇到肉食性魚類等敵人,或者“沖浪上岸”,就會損失很多。即使孵化成小魚,“大魚吃小魚”,也會有壹些損失。這樣,魚卵雖多,能“長成魚”卻能傳宗接代的不多。其實這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有許多物種大量喪失後代;反之,則更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錢少損失大的物種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雖然體型巨大,但以“斯文”為食,只以浮遊生物和植物碎屑為食,偶爾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遊每年可產中華鱘2萬至3萬公斤。但近年來過度捕撈,再加上繁殖率低、成熟期長(約10年),其種群已日趨減少。為防止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滅絕,有關部門已將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壹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比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從海口到金沙江的生殖洄遊通道,使那些懷孕的雌性鱘魚被堵在壩下而死亡。如何解決壩區魚道問題迫在眉睫。幸運的是,據報道,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已經試驗成功。如果中華鱘能夠在淡水中定居,並通過具體的實踐進行繁殖,將更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地層(1.4億年前)發現鱘魚化石,命名為北票鱘魚。這種鱘魚兩側只有壹行側線鱗,其他體表裸露,與中華鱘有五行鱗不同。
中華鱘又名鱖魚,是國家壹級保護動物。這是壹種軟骨硬皮病魚,長梭形身體,犁狀口鼻部,寬基部,尖口鼻部,略向上傾斜。嘴排成壹排,前面有短須。眼睛很小,眼睛後面的頭部兩側有壹個月牙形的噴孔,全身覆蓋著五行棱形骨板。尾鰭彎曲,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是世界上27種鱘魚中最高的。它巨大而有力,長度超過4米,重量超過1000公斤。
中華鱘具有特殊的生理結構,既有古代軟脊魚的特征,又有許多現代硬骨魚的特征。形似鯊魚,鱗片呈大骨板狀;魚頭尖尖的,嘴在下頜下面。從中可以看出壹些生物進化的痕跡,因此被稱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的27種鱘魚中的稀有魚類。它是世界上最南端的鱘魚物種,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被譽為“活化石”。
由於舉世聞名的長江葛洲壩工程建設,中華鱘產卵洄遊通道被阻斷。為了不使人類的生產建設影響魚類的生存,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采納了魚類專家的建議,指定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成立了搶救中華鱘的專業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該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放流30多萬條中華鱘幼魚。自1984年首次人工繁殖以來,已向長江投放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幼魚444萬尾,放流大型胭脂魚6500尾。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以保護中華鱘為首要目的的同時,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開展多元化經營,於1993正式建立並開放了中華鱘園。中華鱘園位於湖北宜昌縣小溪塔金吉路江心島上,占地189畝。鱘魚園地理位置優越,機場、火車站、港口近在咫尺。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屬於硬骨魚綱、獼猴桃亞目、軟骨硬皮病亞目、鱘魚科、鱘魚科。
身體呈紡錘形,頭尖長,嘴前有四根須。嘴位於腹側,有彈性,可以拉伸成管狀。身體覆蓋著五行又大又硬的骨鱗,背部壹行,體側和腹側兩行。鱘魚是1.5億年前中生代遺留下來的珍稀古魚類。介於軟骨和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壹般會下降。中軸是沒有椎體的骨化的彈性脊索,沿顱骨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彎曲,側鰭基部寬闊,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和尾鰭基部有刺狀鱗片,腸內有螺旋瓣,肛門和引流孔靠近腹鰭基部,輸卵管開口遠離卵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可達40年。但它的性成熟較晚。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性壹般為9 ~ 22歲,體重40 ~ 125kg;雌魚16至29歲,體重172至300公斤。根據文獻記載,它重達560公斤,是壹條巨大的魚。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所以也被稱為“長江魚王”。據觀察,中華鱘平均年增長率為雄性5-8kg,雌性8-13kg。但是從幼魚到大型成魚需要8到14年。
壹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它們是典型的上遊洄遊魚類。
它們通常生活在海裏以獲取食物並生長。成熟個體在7、8月份從海上進入河流,在淡水中生活壹年後性腺逐漸發育。到第二年秋天,繁殖群聚集在產卵場繁殖。產卵後,雌性親魚將很快開始下河。卵附著在河底的巖石或沙礫上。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5-6晝夜孵化。剛孵出的幼體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沿河漂流,約12-14天後開始攝食。次年春季,幼鱘逐漸下江,5-8月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9月以後,體長30厘米的幼鱘逐漸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在海中育肥生長。
中華鱘是壹種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於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壹些小型或移動緩慢的底棲動物為食,並以海洋魚類為主,其次是甲殼類和軟體動物。河口中華鱘幼魚主要以底棲魚類為食,如蛇夫魚、蛹、磷蝦、蝰蛇等,壹般在產卵期停止攝食。
據研究記載,由於中華鱘特別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其遷移到自己的河流中繁殖,但中華鱘始終熱愛自己的家鄉。即使有壹部分移民海外,也要跋涉千裏尋根,遷徙到家鄉河流生兒育女。在遷徙途中,他們表現出驚人的耐饑力、吃苦耐勞、認路辨向的能力,所以人們戲稱他們為閃光的“中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