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的起源是什麽?

元宵節的起源是什麽?

元宵節的由來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因正月為壹月,故稱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個明亮的月亮之夜,人們點亮壹萬個燈籠來慶祝,並出去賞月,燃放煙花,慶祝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 *有元宵節,家人團聚,慶祝節日。

元宵節始於漢代,相傳是漢文帝為紀念平陸而設。劉英死後,呂氏篡權,呂氏宗室掌管朝政。呂後死後,、等人聯合的呂姓勢力,擁立為漢武帝。因為平息朱祿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從此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漢文帝微服出行,與百姓同慶。正月十五被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正月十五也要舉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司馬遷把元宵節列為太初歷法中的壹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也起源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特別興盛。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高的燈籠、塔和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燃燈的情景:“漢時星落,似月懸樓。”到了宋代,對元宵節更加重視,賞燈活動特別熱鬧,燈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元宵節燃燈的習俗代代相傳,燈的樣式和顏色越來越多,有鏡燈、風燈、琉璃燈等。除了燒燈籠,還會燃放煙花來增加元宵節的樂趣。

元宵節傳說迎紫谷。子姑又叫古琦,在北方叫廁所大媽、坑大媽。據說子固原名何美,字李清,是自然人。因為容貌出眾,壽陽刺史李靖殺了丈夫,收她為妾,讓她特別幸運。李靖的原配妻子非常嫉妒,於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在廁所裏偷偷把她殺了。上帝同情她,所以給她取名為廁神。也有傳說說子固是個善良可憐的女孩,死於貧困。廁神有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迎接子固的民俗,其做法大多是在正月十五之夜用稻草和布綁上壹個像真人壹樣的子固畫像。讓女人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邊迎接她;並焚香祭拜她,預言當年的豐饒與遺憾,甚至預言很多事情。

燈籠。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壹個神話傳說。

古時候,壹只天鵝飛進人間,被獵人誤傷。當玉帝聽到這些話時,他非常生氣。正月十五,他命令天兵下凡,把地上所有的人和動物都燒死,為他心愛的天鵝報仇。面對即將降臨人間的大災難,壹位仙女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天兵降臨人間之前前來救援。他趕來救援,告訴人們只要每家每戶在正月十五晚上點燃火把和燈籠,就可以避免厄運。人們按照仙女的建議做了。然後,仙人馬上上天向玉帝報告,說是燒了人間,沒必要借助天將之手。當玉皇大帝帶領眾神來到南天門時,他看到世界壹片火紅,於是相信了他的話,停止了追趕。就這樣,人類躲過了壹場浩劫。從那以後,每年的第壹個月都要放上十五盞燈籠觀看,這就成了壹種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元宵節的習俗是情人聚會。元宵節在中國也是情人節,因為在封建社會,年輕女孩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是在節日期間可以壹起出去玩。元宵節看燈籠,正好是壹個交流的好機會。未婚男女也順便給自己找對象,很多有情人相見。

吃元宵。元宵是糯米做的,有的是實心的,有的是餡的。餡有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料等等。吃的時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稱為“漂浮的餃子”,後來它被稱為“湯圓”。吃湯圓象征著家庭團聚、和諧和幸福。人們也用這個來紀念離別的親人,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賞花燈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連著春節,日是市,熱鬧非凡;晚上點著燈很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解開燈籠上的謎語。“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特有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娛樂形式。農歷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掛燈籠,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在紙上寫下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們猜。因為謎語可以啟迪智慧,迎合節日氣氛,所以有很多人響應。於是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習俗。

玩龍燈。玩龍燈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代中國人創造了龍的形象來表達他們的美好願望。人們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達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打龍燈也叫“舞龍”,也叫“龍燈舞”。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玩龍燈在中國漢代的人們中已經相當普遍。玩龍燈已成為唐宋時期“社火”、“舞隊”表演中常見的表演形式。龍燈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玩法上,各地風格不同,各有特色。

踩高蹺。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屬於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踩高蹺技巧性強,活潑多樣。由於高蹺比普通人高,便於遠近觀看,流動性與活動舞臺無異,所以深受群眾喜愛。踩高蹺不僅扮演身著古裝、濃妝艷抹、載歌載舞的人物,還經常裝扮戲曲折子,如《觀復歌》、《鬧天宮》、《八仙過海》、《水金曼山》等。

舞獅。舞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劃壹艘幹船。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又稱“跑旱船”,是模仿陸地上的船的動作,表演者多為女生。幹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兩塊薄板,鋸成船形,用竹木捆紮,用彩布覆蓋,系在少女腰間。姑娘就像坐在船上,手裏拿著槳,劃著船。她壹邊跑,壹邊唱壹些當地的曲調,邊唱邊跳。這是在劃壹艘幹船。有時會有另壹個人扮成船夫和他壹起表演。貝大多裝扮成小醜,用各種滑稽動作逗樂觀眾。旱船在我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

遠離壹切疾病。除了慶典,還有宗教活動,也就是“遠離壹切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女性,她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而行,以驅除災害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