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鰻種培育
鰻種培育是將體重0.1~0.2的白仔鰻養到體重10~20克的小鰻的過程,第二年大部分鰻種可以養成食用鰻上市(150~200克/尾)。鰻苗養成鰻種壹般分三級進行。
各級鰻池放養規格和密度分別為:壹級池每平方米放養0.1~0.2克的鰻苗0.2~0.3千克;二級池每平方米放0.3~2克的鰻苗 0.3~1千克;三級池每平方米放養2~20克的鰻種0.5~2千克。
鰻苗選擇:優質鰻苗要求頭闊吻鈍,規格整齊;遊泳活潑,體無創傷,體色光潔呈玉白色;肌膚豐潤,機體健壯,無病原寄生。規格為每公斤6000尾左右。
鰻苗放養:放苗時間為3~4月,水溫20℃以上時放養較為適宜。放苗前應先將培育池和鰻苗進行藥物消毒。培育池的消毒方法與家魚苗種池相同。放養密度按壹級池的要求進行。
攝食訓練:攝食訓練是養鰻成敗的關鍵技術,約需訓練壹個月時間。鰻苗下塘後第壹周,應設法使鰻苗由分散攝食轉為集中攝食。壹般從傍晚開始,使用絲蚯蚓作誘餌,將養凈的絲蚯蚓散投在食臺上,每日投餵4~5次,日投餵量占鰻苗總體重的20~40%。
同時在食臺上方掛壹盞15W的電燈,把鰻苗引到食臺周圍,集中攝食。也可以日間在食臺上方搭蓬遮陰,造成壹個陰暗環境,同樣誘使鰻苗中攝食。壹周後如大部份鰻苗都被引上食臺攝食,表明集中攝食訓練已獲成功。然後逐漸往後推遲投餵時間,最後完全改在白天進行。
從第2周開始,應逐漸減少絲蚯蚓投餵量,增加蚌肉、豬脾或鮮魚等鮮飼料的肉糜,每日投4次,日投餵量占鰻苗總體重的10~15%。15天以後,逐漸將絲蚯蚓或肉糜與配合飼料混合投餵,並逐步加大配合飼料的比例。
1個月後,即可全部改用鰻苗配合飼料,每日投餵兩次,日投餵量占鰻苗總體重5~8%。配合飼料要加水充分揉和,有條件的還要加入適量油脂。飼料拌好後要馬上投餵,防止α-澱粉裂化,影響粘合性。
分級飼養:鰻苗在飼養中由於個體間爭食能力強弱不壹,造成個體大小差異很大,因此每隔20~30天就要將不同規格的鰻苗分養,分養前應停食壹天。
因鰻苗個體尚小,頭幾次分養可用密眼撈海在食臺下捕撈,將先上食臺的健壯苗優先分出;以後隨著個體逐漸長大,可用廣東魚篩或不同網目的無節結網進行分選工作。
分選後用痢特靈藥浴,即可按級分養。各級苗種池的放養規格和密度如上所述。鰻魚分養後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鰻苗飼養到11月中、下旬時,大部分個體可長到20克左右,可作為鰻種放入成鰻池養殖。
水質調節:培養和管理好鰻池水質,是養鰻高產的可靠保證。
主要措施是:
1、培養微囊藻,增加水中溶氧。由於鰻池水中的溶氧來源主要依靠藍藻中的微囊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因此,當池水中的微囊數量少,透明度過大時,應從附近池塘中撈取微囊藻種,放入鰻池,並施硫酸銨,每畝1.0~1.5千克,連續2~3天,進行強化肥育,使其迅速繁殖、生長。
2、掌握好水色。池水要保持濃綠鈀,透明度以25厘米左右為宜。當水色由濃綠色變成淡綠或淡黃色,或透明度大於25厘米時,應及時追施硫酸銨,每畝0.5~1千克,連續2天。當微囊藻過多,水色過濃,透明度小於15厘米時,應註入新水,使透明度提高到25厘米左右。
3、及時除蟲。浮遊動物是微囊藻的大敵,尤其是輪蟲影響最大,為限制輪蟲繁殖,可在鰻池中搭養壹定數量的鱅魚,壹般每畝可搭養2齡鱅魚10~20尾。若浮遊動物仍然繁殖過快,則可用晶體敵百蟲潑灑,使池水呈0.5~1ppm濃度。
4、適時開機註水。為改善鰻池水質狀況,還應安裝水車式增氧機增氧,開機時間可參照家魚養殖部分。同時,每天應換水1/10~1/7,換水時,應將池水中的殘餌、糞便排出池外。
擴展資料:
世界鰻魚產品分為天然捕撈品和養殖產品,國外宏觀經濟與政策環境使得鰻魚養殖呈發展與保護並重的態勢,近些年世界鰻魚養殖產量呈不斷增長趨勢的總產量基本穩定在23萬t左右,主要產區集中在亞洲,其次是歐洲、非洲和美洲。
鰻魚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我國港澳、東南亞、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產品主要是烤鰻、活鰻和凍鰻,其中烤鰻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90%以上。
中國鰻魚養殖(以歐洲鰻和日本鰻為主)總產量居世界第壹,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鰻魚主要用於出口(主要出口地為日本和韓國),國內消費量很少。2007年,全國鰻魚養殖面積超過1萬hm?,養殖產量21.38萬t,出口量15.97萬t,成為世界最大的鰻魚養殖生產國和鰻產品原料供應國。
中國鰻魚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已經形成了集鰻苗培育、成鰻養殖、飼料生產、烤鰻及鰻魚副產品加工、出口壹條龍的外向型產業。
百度百科-鰻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