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季節:土雞繁殖要選擇合適的育雛季節,以便散養雞放牧和飼養。根據各地山區的氣候特點,壹般最好在3-6月份進行育雛。由於這壹時期氣溫由低到高,光照充足,有利於雞的生長發育和育雛成活率的提高。
需要營養:在育雛和飼養階段,要根據雞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保證雛雞、成雞和成雞的飼料供應和補充。壹般要求放牧前每天餵食5-6次,同時保證充足的清潔飲用水。進入放養期,自由捕食能力較強後,人工投餵可逐漸減少到每天2-3次,註意早上少投餵,晚上多投餵。
育種方法:
土雞的放養訓練是飼養的關鍵環節,要從雛雞開始。在房子裏飼養4周後,小雞的體重約為200克。這時候它們被養在壹個有圍欄的牧場裏,條件反射是有目的地訓練出來的。經過壹定時間的訓練,雛鳥聽到人造聲音就會回來吃喝。這時候就要抓住時機,訓練雞覓食、覓食的能力。經過4-6周左右的訓練,雛雞形成條件反射,捕食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大大提高。當壹只雞體重在500克左右時,就具備了放養的基本條件。妳可以把雞分散在預先設定好的放牧地點,開始雞的自然生態飼養,讓雞在開闊的山野裏大展身手,自由地捕捉昆蟲,尋找青草,啄食嫩草。
土雞的生長期以放養為主,大部分時間在野外度過。而且散養雞中的生長期比較長,壹般需要4-5個月,各種疾病隨時可能傳播。因此,做好雞的免疫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雞流行性疾病的預防“重要”且“貴”在早,馬立克氏疫苗從孵化後第壹天就要接種。同時,在獸醫的指導下,做好雞新城疫、支氣管炎、禽流感、霍亂、法氏囊、雞痘等疫苗的接種工作。此外,還應註意其他疾病的及時預防、控制和治療,以保證散養雞的健康生長。
疾病預防:
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腹瀉、綠色糞便、精神抑郁和神經癥狀、頭面部腫脹、產蛋終止等。敏感雞死亡率高達50% ~ 70%。預防措施:7日齡至10日齡的雞,用新二價四價疫苗免飲水或滴鼻液,18日齡免飲水,60日齡以上肌肉註射新城疫I株(每次接種前後飲水加七味杜康飲可有效提高疫苗免疫力和機體抗病能力,平時與恒潔康混合可降低新城疫發病率)。
水痘由水痘病毒引起,病雞全身可見痂,喉部水痘可見口腔、食管、氣管粘膜潰瘍或黃白色病變。預防措施:14 ~ 21歲接種雞痘疫苗。
傳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癥狀為白色或淡綠色的病雞排稀糞,精神萎靡,頭下垂,眼瞼閉合,羽毛松散,最後極度衰竭脫水。預防措施:用14-21日齡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水中加入2%脫脂奶粉;接種疫苗後連續飲用含蕭肅布病寧的水,可降低疫苗的應激反應,控制法氏囊病的發生。
細菌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雞表現為厭食,羽毛松散,不活動,最後死亡。成年後雞冠萎縮,面色蒼白,還有些腹瀉。有些感染是臨床癥狀,如關節炎、眼炎和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抗生素(如卡那、抗生素、氯鏈黴素)、磺胺類、呋喃類都有效。
雞白痢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病雞的特征是身體和食欲差,翅膀下垂,羽毛松散,蹲伏,糞便呈黃色或綠色。防控措施:飲用含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的水。
禽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最急性的病雞突然死亡;急性病雞羽毛松散,不進食,氣短,口鼻有泡沫狀粘液流出,排出黃色、灰色或綠色稀薄糞便。它們的體溫上升到43℃ ~ 44℃,昏迷不醒,1天~ 3天死亡。關節炎、跛行、呼吸困難等慢性表現。防治措施:發病後用磺胺類、青黴素、鏈黴素、紅黴素有效(雞張嘴時用付強恒力源/頭孢噻呋鈉+Vittori飲水可凈化白痢,降低大腸桿菌感染率)。
寄生蟲病的預防和治療
雞常見的寄生蟲病有絳蟲、蛔蟲病和球蟲病。
感染絳蟲和蛔蟲的雞,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雞冠蒼白、貧血、羽毛松散、翅膀下垂、腸炎腹瀉等。每公斤體重5毫克的阿苯達唑就能驅除這兩種寄生蟲。
半月齡至兩個月齡的雞最易感染球蟲病,常表現為貧血、消瘦、腹瀉、便血等癥狀。驅除球蟲病的藥物可以是妥曲珠利溶液,通常采用磺胺嘧啶混懸液加大腸桿菌專用水進行常規保健預防,可以控制雞的腸道感染,減少腸毒綜合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