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亞洲的美食之都在哪裏?

亞洲的美食之都在哪裏?

我在檳城的時候,正好遇到印度教每年最大的排燈節。

在街上,印度男人赤膊戴著花環,女人穿著紗麗,推著花車,載歌載舞,空氣中飄蕩著香料燃燒的味道。負責維持秩序的馬來警察,壹副看熱鬧不要太大的表情,看著印度兄弟搞巫術。

在街對面,有壹個華僑大會堂。中國人壹個個西裝革履地走進大廳,我好奇的跟在他們後面:原來是潮汕同鄉聚會,30多桌酒席,雞鴨魚肉樣樣留,生動詮釋了中國人飲食的社會文化。

是的,檳城就是這樣壹片土地,在幾百平方公裏的小土地上,可以混亂有序地包容不同的文化,和諧生長。對不同種族、習俗、宗教和不同口味食物的包容。

如果說香港被視為美食之都,那是因為其高度發達的自由經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的存在,而這裏也生長出了英、法、美、日、韓等不同於傳統粵菜風味的美食。然後檳城融合了東亞、南亞、中南半島、南洋群島的本土食物。並由作為主體民族的愛吃、懂吃、會吃的中國人來表達。它是亞洲真正的美食之都。

no:1-閱讀菜單是跨國旅行中最大的語言障礙之壹。它不同於公式化的路標和商品標簽。菜單上往往包含許多來自當地特產的專用名詞和來自當地文化的修辭。

這也是大多數人去法國、西班牙、土耳其,卻吃不好的原因:看不懂菜單,服務員只能用英語解釋這道菜的材料是牛肉、豬肉、魚還是雞肉。至於做法、輔料、傳統、創新,他們什麽都不知道,比如打賭,要等菜端上來才能透露。但是,在檳城就沒有這個問題。英國殖民的歷史使得英語非常受歡迎。大量的印度服務人員給了印地語和泰米爾語壹席之地;中國人把普通話、潮汕話、粵語帶到了這裏。再加上東南亞地區普遍使用的馬來語,全球70%以上的遊客都能在檳城的高檔餐廳找到能與自己交流的服務員。

我想在檳城最有名的“娘惹餐廳”點壹份新鮮蔬菜做的沙拉。中國服務員用熟練的中文向我推薦了四棱豆沙拉。他說,“這種沙拉是以當地特產四棱豆的嫩莢為基礎,配以虎蝦、油炸河魚和腰果,然後用南洋風味的酸橙調味。”

簡單的壹兩句話,我立馬就編好了這道沙拉的樣子,毫不猶豫的要了,端上來。果然,壹口就能嘗到蔬菜的嫩,海鮮的甜,堅果的油。好吃。

事實上,讓不同文化和種族的人接受彼此的食物要困難得多。在檳城的小攤上,看著印度人熟練地用手拿起油膩的炒飯,很想嘗嘗。但是過了很久,我向店主要了壹個勺子。在汕頭街中國夜市,我看到壹個白人女孩背著背包獨自旅行,好奇地盯著吃雞爪和油炸粿條的中國人。但最後她還是坐在油炸攤前,要了壹份撒了辣椒粉的炸雞。

壹般來說,檳城的居民團體,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會仔細觀察對方的飲食,以獲得觀賞的樂趣。但如果觀望的時間長了,壹不小心,也會把對方的飲食加入到自己的食物譜系中。

比如檳城的地標小吃炸芯,其實就是在刨冰中加入椰奶、椰糖、紅豆、香草汁、粉條,是典型的南洋文化改造的廣式甜品。但是,炒雌蕊的粉條是翠綠色的。當地的中國人告訴我,這是因為米粉中加入了香草葉,香草葉在東南亞和印度很受歡迎,味道清新香甜。印度人經常用薄荷葉把它錘成深綠色的可疑糊狀,然後蘸著烤餅吃。然而,聰明的中國人在制作粉絲的過程中加入了香草葉醬,並最終將其應用於甜點。不僅好吃,而且明麗。

炸糕是另壹個例子。本質上是中國人改良的英式蛋糕。它是由面粉和雞蛋做成的糊狀物,還添加了花生和糖。餅皮和花生香脆可口。但馬來西亞多元的民族文化,讓曼健蛋糕中加入了各式各樣的食材:印度風味的雞肉、廣東風味的肉松、日本風味的金槍魚、東南亞風味的葡萄幹和椰絲。基本上,檳城街頭沒有完全壹樣配料的人炸糕攤。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由福建沙爹面改良而來的莎拉,口感清爽,味道與眾不同;比如印度芭蕉葉咖喱飯改裝的扁擔飯,醬汁濃郁,味道醇厚...

等等,等等。

No:3懷舊風格,這是檳城美食最精致內斂的風味。

走在檳城,每壹刻都像在電影《初戀紅豆冰》裏。老城的清新,充足的陽光,輕松的氛圍,壹袋袋紅豆冰,壹袋袋飲料,總讓人想起小時候在巷子裏的暑假生活。

檳城的大街小巷都是被稱為海峽折衷主義風格的商店和房屋,也就是中國南方的拱廊。店鋪和房子就像壹個細胞,象征著城市的發展形態。檳城從簡單的商店和融合生活和工作的房子發展起來,然後變成了壹條連續的街道。

各種塗鴉,充滿南洋風情的人力三輪車,老華僑漂亮的小房子,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在大街小巷。

我問壹位華人出租車司機:“為什麽新加坡獨立離開馬來西亞,而同樣是英吉利海峽殖民地國家、華人占主導地位的檳榔嶼卻留在馬來西亞?”司機先是感嘆,如果當初檳城獨立,會不會像現在的新加坡壹樣發達,但仔細壹想,他又改口說:“現在的檳城不好嗎?”感覺在這裏生活應該比新加坡幸福。“這種心態應該是大多數檳城華僑共有的。

因此,作為回應,檳城也保留了大量懷舊的中國飲食,其中很多甚至比福州、廣州街頭的更“古風”。

例如,當我來到檳榔嶼時,我意識到巴庫ku茶不僅僅是用各種香草和胡椒做的排骨湯。檳榔嶼人稱之為“濕巴庫茶”。

相比之下,還有壹種“肉骨茶幹”,用快火煎至排骨表面略脆,然後將鮮美的肉汁鎖在裏面,再收汁,類似於今天廣東的鍋子,油濃醬紅,有淡淡的藥味。最神奇的是,這種幹肉骨茶在熱騰騰的肉香中,甚至還有陣陣魷魚香,適合用來喝茶佐餐。或者加黑醬油和炒洋蔥酥,配米飯也是必須的。

海南雞飯其實是南洋華僑發明的。後來出口國內,大部分人都以為是海南的特產。相比國內版本,雞湯中加入的香茅、香草等南洋香料不是關鍵;實現美食美味的關鍵是,檳城還保留著三浸三燙、冰水、雞油烹飪的基本流程。簡單的壹碗飯,壹盤雞,就有讓人落淚的好品質。

檳城最有名的海南雞飯餐廳叫文昌,是海南盛產文昌雞的地方。這家餐廳出的雞飯滑嫩,油乎乎的米飯超級香。恐怕也從壹個側面證明了老檳城華僑的懷舊情節。

-結束-

梁文道說:在整個華人世界中,香港、成都、檳城、澳門和臺北是小吃文化的五大城市。這五座城市是美食之國的友好、包容、懷舊。

但只有檳榔嶼能同時具備這三種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