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名稱:蒲公英
來源:菊科雙子葉植物藥蒲公英的帶根全草。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散結。
適應癥:急性乳腺炎、淋巴結炎、癤、癤、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性味歸經:微氣,微苦。
入肝、胃經。(1)高力:“足少陰經。”②《本草補》:“入陽明太陰經。”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0.3 ~ l兩(大劑量2兩);傾倒果汁或粉末。外用:搗固。
用藥禁忌癥: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藥物配伍:與夏枯草:清熱;地黃:清熱解毒;搭配金銀花:消癰消擇;決明子:清熱瀉火。
其他名稱:符公英(千金方)、蒲公草、蒲子草(唐本草)、符公英(千金翼)、符公英(本草圖說)、地丁(本草)、金贊草(石乳狗草(綱目)、乳草(本元)、殘飛墜(本草精華)、黃狗頭(植物名實考證)、蜈蚣、鬼燈草(本草綱目)、羊奶草(本草綱目)、雙鷹補地(歸歸歸
處方名稱:蒲公英、蒲公英、鮮蒲公英、紫花地丁。
產品名稱:蒲公英。葉片多,灰綠色,花黃色,根完整,幹燥無雜質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藥材的采集與貯藏:春夏開花前或剛開花後連根拔起,去土曬幹。
拉丁學名:蒲公英蒲公英手。-瑪茲。蒲公英。異毛麥、闊葉麥、西藏麥。-瑪茲。
加工方法:去除雜質,洗凈泥土,切成段,曬幹。
考證: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綱目》:“蒲公英有葉似菊苣,花黃色,汁白色,人人吐之。”(2)簡編:“地丁,大江南北多處,別處也有,嶺南無。小科布土地,分散而生。莖葉花絮似菊苣,但穗小苗嫩,可食用。”③新版本草:“蒲公英煎劑,勝生用。煎的方法是每次100斤,用石臼搗碎,用鐵鍋加水煎。放入鍋中水煎至7分鐘,放入布袋中瀝幹清汁;每口大鍋可以煮‘金’。煮十遍後,取清平面,放入大鍋煎至粘稠。然後放在沙瓶中,用濃湯煮,待其汁如蜜,倒入盆中,用中護膚霜融化,攪拌均勻,曬幹。大概壹堂濃汁,壹兩片人皮膏可以做成糊狀,切片。壹百斤蒲公英能得七斤膏,是治瘡火毒的良藥。每種前藥都要用壹到兩種草藥,用兩元代替,這是最簡單最奇妙的方法。沒有鮮草可以做幹草,但幹的時候不需要壹百斤,三十斤可以熬膏,拿七斤。”
藥材鑒別:幹燥根略呈圓錐形,彎曲,長4 ~ 10 cm,表面褐色皺縮,根頭部有褐色或黃白色的毛,或已脫落。葉子皺縮成塊狀或卷曲的條狀。外觀為綠褐色或暗灰綠色,葉背主脈明顯。有時候會有不完整的花頭。氣微,味苦。葉片多,灰綠色,根完整,無雜質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產。此外,還有許多同屬植物,如蒲公英。蒲公英、熱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瑪茲。等。,同樣可以入藥。
中藥化學成分:蒲公英含有蒲公英甾醇、膽堿、菊粉、果膠等。藥用植物蒲公英的根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醇、φ-蒲公英醇、蒲公英醇、β-香葉醇(βAmyrin)、豆甾醇、β-谷甾醇、膽堿和有機酸。葉子含有葉黃素、紫黃質、質體醌、維生素C 50 ~ 70毫克/100克和維生素D5 ~ 9毫克/100克..這些花含有Arnidiol、葉黃素和黃黃素。花粉含有β-谷甾醇、5α-豆甾醇-7-烯-3β-醇、葉酸和維生素c。綠色花萼含有葉綠素。莖含有β-谷甾醇和β-香葉醇。本品還含有香豆雌酚、核黃素1.43 μ g/g、胡蘿蔔素7.7 ~ 8.8%。整株植物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甘油、蒲公英青黴素、菊粉、果膠和膽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