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年樂百氏純凈水推廣的“27層過濾”。畢竟27這個數字聽起來很棒,感覺27層過濾很幹凈。但其實這只是壹個行業標準,甚至很多企業完全超過這個凈化標準。但是消費者對行業了解不深,沒有辦法知道這個通用標準。率先在消費者心中抓住這種認知的企業和產品才會成功。
最近看楚邦醬油的廣告,經常在想,“晾180天”是什麽意思?180天幹醬油好不好?當時華華在為他們做規劃的時候是怎麽考慮的?
後來在超市買醬油,看了壹下身邊其他醬油的宣傳,發現六月鮮也在宣傳“六個月全釀”。海天醬油也在打“不只180天~”
百度了壹下醬油烘幹的意思,有人回答:
也就是說,曬太陽就是把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氨基酸組成越高,營養價值越大。
氨基酸的含量也能說明醬油的檔次。氨基酸含量越高,等級越高。
其實他們說的都是在強調自己的“自然曬法”。日曬期壹般為半年,壹些堅持古釀的小眾品牌甚至有壹年的日曬期。六月聽他的名字就知道他的晾期,但並不能加強晾期。楚邦利用“180天”“有圖有真相”的廣告推廣,迅速占領消費者心智,直接後來者居上。但海天顯然放棄了尋找自己的定位,只盯著競品,推出了這句話,“不僅僅曬180天~”。此時的競廚邦已經占據了消費者心目中的優位,他的鏡頭也成了炮灰。
職業是對消費者的心理暗示。我知道妳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所以我想讓妳知道我們已經知道的,而消費者只是我不知道我想知道的是每個人都已經知道的。消費者的心思就那麽大,誰先搶到地方,誰就有市場。在這個市場上,重要的是壹個快字。
秋葉老師占據了PPT愛好者心目中“PPTer”的位置,papi醬占據了“2016第壹網絡名人”、“最具價值網絡名人”等標簽,RIO通過大規模的廣告轟炸成功占據了消費者心目中“預調雞尾酒”的位置。
延伸到我們個人,妳有沒有在公司和工作中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優勢?妳是否在妳的領導和同事中占據了這個領域不可替代的第1號的位置?同事在這方面需要幫助時會首先想到妳嗎?比如PPT設計,比如電腦系統問題...妳在朋友心目中有同樣的優點嗎?比如說流行文化,妳想到問最近流行什麽,壹問當地新開了哪家餐廳就知道了...
在妳的工作環境和學習環境中,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占領別人的心智。它會幫助妳獲得標簽、好評甚至額外的財富和良好的人緣。
我沒有毅力做10000小時的天才。至少試用180天。找到自己的優勢,練習,給他們看妳的作品,妳會看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