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多位於印度最東北的阿薩姆邦的東北端,毗鄰野人山地區,是壹個小鎮,壹個很偏僻的鐵路終點站,英國殖民地當局讓新38師駐紮在這裏,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既可以協助兵力空虛的英軍防止日軍從胡康河谷進軍印度,又能防止這支部隊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激勵作用。而對新38師來說,駐紮在雷多也有很多好處。這裏有鐵路,從加爾各答來的軍列可以直接到達這裏,所以給養的運輸很便利;這裏遠離印度的中心地帶,不會卷入印度人民與殖民當局的矛盾,正好符合國內“不允許幹涉印度局勢”的命令;還有壹點,就是在這裏可以等待尚在胡康河谷中跋涉的第5軍的消息,以便於對兄弟部隊實施救援。
史迪威在知道新38師完整來到印度的消息後非常興奮,這位頑固的牛仔對被日本人趕出緬甸壹事耿耿於懷,有了這壹支部隊,從日本人手中再次把緬甸奪回來的希望重新在他心中燃燒起來。與大多數人壹樣,史迪威了解新38師也是從任安羌戰鬥開始的,在孫立人率新38師113團成功擊敗日軍救出英軍時,他對這個結果十分驚異,因為羅卓英派壹個團去解圍其實不過是做做樣子,誰也不能料到這樣驚喜的結局。史迪威對自己的參謀長多恩準將說:“好得很,這家夥太有種了,又不怕打仗,壹個貨真價實的軍人,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孫立人。”後來孫立人沒有跟著黃埔系的杜聿明進野人山接受大自然的考驗,而是遵照史迪威的指示到了印度;孫立人成了史迪威的直接部下。
新38師的到來使史迪威有機會洗雪緬甸的恥辱,於是史迪威開始著手進行他那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在中國裝備30個美械師齊頭並進反攻緬甸的計劃。這個計劃在1942年5月10日,也就是杜聿明將軍下令進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緬甸敵後的那壹天,就已經浮上心頭了,史迪威在筆記裏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卻由“腐敗無能的政府和愚蠢膽小的指揮官”率領著。像新38師這樣的部隊,史迪威自然是求之不得,他下決心要將之留在印度,對其實施完全美國化的裝備、教育、訓練,建成壹支更加強大的武裝,作為重新打通滇緬公路甚至解放緬甸的基本力量。1942年7月6日,蔣介石發來命令,新38師改為獨立師,脫離國內部隊建制,開始整訓。從新38師到達印度開始,盟軍的飛機就不斷飛進野人山尋找杜聿明的部隊,惡劣的天氣固然掩護了偵察機免遭日軍戰鬥機攻擊,卻也實實在在給搜尋效果帶來了麻煩,所以當杜聿明的殘部從鬼門關回到現實世界中來的時候,大部分人已經消失了。直到7月初,才得以空投了幹電池幫助第5軍與外界取得聯系,接連幾天裏,降落傘下系著的那些堅硬的軍用餅幹脹死了不少餓得早已虛脫的人,但畢竟使更多的人有了勉強走出大山的體力。7月中旬,新38師派出的救援部隊在離印度邊境100多公裏的大洛開始零星接觸到新22師的人員。在接下來的壹個月裏,杜聿明中將和新22師師長廖耀湘少將率領著東倒西歪的士兵們,終於陸續走出了恐怖的800裏野人山。這些九死壹生的人首先該去的地方不是戰場而是醫院,因為即使是可口的牛肉、餅幹、面包和水果,對於他們的腸胃來說也無異於石頭,但是,總算有大約10000人活了下來,又壹個師的架子保留下來了。
新22師也是壹支十分善戰的部隊,曾經在緬甸平滿納單獨抵抗5倍於己的日軍達18天之久。只是在緬甸作戰中壹直在與日軍硬拼,戰鬥傷亡即幾達半數,在野人山中又幾經磨難,只剩下了不到3000人。以新38師和新22師這兩個師為底子,史迪威有了壹支自己很久以來夢寐以求的中國部隊。遠征軍副長官部和第5軍軍部被空運回了中國,包括杜聿明將軍自己。8月,中國駐印軍成立,史迪威擔任總指揮,美國人柏特諾任參謀長,至於那位被史迪威稱為“終日繞室仿徨,對於軍隊的教育訓練毫無辦法”的前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上將,也在做了2個月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後,被史迪威趕回了國內。實際上,壹直都是史迪威在按照美國化的方式來訓練這些部隊,由於史迪威討厭大部分中國將領,認為他們根本不會打仗,而這裏的壹切都必須仰仗美國人,所以羅卓英這個副總指揮連同他的副總指揮部完全被架空,不過是徒有其名罷了。
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努力使在印度的中國軍隊獲得自主的、不受制於英國當局的境遇,這與英國當局的企圖當然不相符合,理所當然地被韋維爾拒絕了。但這又非常符合美國的戰略,為了支持中國戰局,美國已經在緬甸損失了很多運輸機和飛行員,而運進中國的物資則杯水車薪,打通中印之間的公路是壹個理想的選擇。很快馬歇爾就出面勸說邱吉爾服從美國的計劃,財多的人氣粗,這壹點不假,處處需要美國財力物力支持戰爭的英國,只有同意了美國人的設想。不單如此,還把壹個設施不錯的蘭姆伽訓練基地交給駐印軍;另外又把雷多壹帶設立為壹個中國人管理的軍區,由孫立人兼任司令,交由中國駐印軍作為後勤和進攻出發基地。壹時間,印度最東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國人的天下,頗有天高皇帝遠的樣子。美國人出裝備,管訓練,英國人負責生活供應,是雷多和蘭姆伽基地的基本模式,美國物資變戲法似的源源而來,為後來的叢林決戰提供了極為充分的物質條件。
與國內部隊相比,駐印軍士兵的裝備可以用奢侈來形容,戰鬥服、作訓服、夾克、T恤、內衣內褲、毛衣、膠皮雨衣、作戰背包、鋼盔、軟帽、便帽、防毒面具、作戰攜行具、帶帆布套的野戰水壺、S腰帶、叢林靴、帆布護腿,甚至襪子壹樣不落;夥食也向美軍看齊,註重營養,主要是面包、大米和罐頭食品,國內不容易得到的各種珍貴的肉食,在這裏簡直吃膩了,反而思念起那原先叫人厭煩透了的新鮮蔬菜來;先進的醫藥衛生和衛生教育保證了官兵的健康,熱帶叢林的惡劣氣候已經不能打倒強壯而衛生習慣良好中國人。在長時間經歷了拮據的國內部隊生活方式之後,猛然間接觸到如此豐富的內容,美國強大的物質生產能力令所有中國官兵眼花繚亂瞠目結舌,以為自己在做夢。
這當然不是夢境,因為與美國物資壹起到來的還有大批美國軍官。史迪威有壹個野心勃勃的設想,想把中國駐印軍營以上軍官全部換成美國人,為此他從美國國內運來了多達300名各級軍官,準備“換血”。但是這樣壹來,這支部隊就將變成壹支美軍的外籍部隊,這個雄偉卻有些可恥的計劃遭到了全體中國軍官士兵的反對。反對得最兇的人中,就有孫立人,他是唯壹敢於用英語和史迪威吵個壹塌糊塗的人,盡管他比任何人都受史迪威器重。 最終,這個計劃沒有施行,那些美國軍官沒有變成中國人的營長團長師長,而是按級別地派在營以上部隊裏做了聯絡官。不過史迪威終究不放心中國軍官,因而聯絡官權限很大,在藍姆伽訓練期間,裝備彈藥的發放補充、軍事訓練的計劃組織全部由聯絡官與相應美軍單位壹手操持,中國的部隊長只有管理和發放後勤供應物資的權力。聯絡官對中國的部隊長很不客氣,但他們十分敬業,辦事效率高,還把比較民主的風氣帶進了中國部隊。只是他們流露出不少美國式的趾高氣揚,與士兵們的溝通不可能順暢,因此,史迪威 “美國官帶中國兵”的可愛設想註定是行不通的。中國的軍官們,壹直要到壹年多以後,才贏得了美國人的敬佩。 在雷多軍區成立的同時,國內命令將新38師和新22師統壹編成壹個軍,這就是後來成為五大主力之壹的新1軍,為此派來了壹位軍長。本來的人選是第5軍副軍長邱清泉,邱清泉號稱邱瘋子,打仗敢玩命,又曾經在德國學習過現代裝甲戰術,就是為人性情暴烈,國民政府擔心他與史迪威碰撞出什麽不良的影響來。後幾經考慮,改派了溫厚誠懇的黃埔壹期生鄭洞國中將到印度當軍長。可這是個最不好當的軍長,因為不管是誰來,史迪威都壹概認為是國民政府派來的掣肘之人,處處加以防範限制,鄭到印度後,其境遇與羅卓英無異,壹直坐了兩年冷板凳,身邊的所謂軍部,連兵帶官竟然只有40余人,連軍紀都難以管理得過來。“酸性子喬”的“美名”果然不虛,最後的結果是,鄭洞國在回憶文章裏抱怨“受夠美國人的氣”。 在美國物資和美國軍官進入雷多以後,中國3個炮兵團、2個工兵團、2個輜重兵團外加3個正規步兵師的全體官兵也被陸續空運到印度,在雷多以美國裝備進行了重新武裝。1942年下半年和1943年初,美國2個工兵團、2個航空工程營、3個戰鬥工兵營相繼從美國調到雷多,與中國工程兵團合作,開始構築從雷多經緬北到中國的公路。
作為中印公路起點的雷多,正在準備書寫壹段輝煌的歷史。
蘭姆伽小鎮位於遠離雷多的印度中部,屬比哈爾邦蘭溪市管轄,處在加爾各達到新德裏鐵路的途中,交通便利但人煙不稠密,用作訓練營地十分合適。這裏原是英國當局為安置從非洲戰場捉來的意大利俘虜而修建的戰俘營,範圍達30平方公裏,各種設施相當完善。鎮內柏油馬路四通八達,軍用卡車可以任意開到野外訓練場任何壹個角落,還有遊泳池、電影院等,可見西方發達國家的士兵所享受的生活質量,與中國士兵有多麽大的差距,即使只是座戰俘營,也遠比中國的軍營豪華氣派。基地裏密密麻麻地建造了二十多座軍營,床位多達三萬多個,輪訓史迪威想象中的10萬中國軍隊綽綽有余。基地的四周有成串的起伏的小山,也有成片的茂密森林,夜間還有群狼出沒,但很快就被壹天比壹天激烈的槍炮聲趕跑了。
擔任訓練中心主任的是美國麥凱布準將,總教官阿姆斯上校,下面有壹大群美國軍官在負責方方面面的工作。決心在緬甸報日本人壹箭之仇的史迪威,甚至把自己的兒子小喬和女婿布魯克也都調到了蘭姆伽,參加到火熱的訓練高潮裏來。
1942年7月23日,新38師離開雷多到達藍姆伽,吹響了這個後來名字與反攻緬甸緊緊聯系在壹起的訓練基地的第壹聲號角。新22師由於缺員太多,並且飽受了叢林的折磨,所以進入蘭姆伽的時間稍晚。原先,國內準備將新38師完全分解,訓練成9個炮兵營,然後轉運回國加強國內的炮兵力量。這等於把中印緬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奶酪無償拿走,讓他反攻緬甸的夢想破滅,說什麽也行不通的。於是新38師的戰士們在做了幾星期炮兵後,又恢復了步兵的身份,不過有三個正規的建制營,被改編成了師直屬炮兵營。 恢復了步兵師建制的新38師開始執行新編制,也就是所謂美械部隊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