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冬至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壹年中白晝最短的壹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所以有很多習俗,下面精心整理了5個習俗,壹起來看看吧。

1、冬至吃餃子?

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說冬至吃餃子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百姓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用羊肉和壹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壹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後,凍傷的耳朵都痊愈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壹來可以禦寒,二來表達對張仲景的感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壹定的溫陽作用,吃了之後有暖身的作用,不至於在冬天的時候感覺到寒冷。?

2、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冬天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提高抗寒能力。

3、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可以增強人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率,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適合在冬天食用。

4、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羊肉屬於熱性食物,溫補作用較強,冬季適當多吃,有很好的禦寒作用。

5、祭祖 

從周代起,冬至這壹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壹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壹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

冬至是壹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壹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壹歲的說法,俗稱“添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