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魚,又稱青箭魚。因其上頜向前延伸呈劍狀,故名。屬魚綱、鱸形目、箭魚科的壹種飛魚。分布於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大西洋西部的美洲岸是箭魚的主要產地。在中國,箭魚活動於東海、臺灣海峽至南海遼闊外海,漁民在這些海域均有捕獲。
箭魚的幼魚,肉質鮮美,並可加鹽成幹,長期保存。更可以加工成罐頭、魚肉香腸、魚肉火腿等。這些魚類富含脂肪,並含有大量維生素甲等。由於這種魚個體大,經濟價值高,在捕魚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產量不斷上升。
有趣的習性:箭魚的上頜又尖又長,象壹把鋒利的寶劍,直伸向前。它的身體呈棱形,背部深褐色,腹部銀灰色,長4-5米,最長可達6米,體重約300余公斤,為大型兇猛魚類之壹。箭魚常常活躍在上中水層,遊動時,常將頭和背鰭露出水面,用寶劍般的上頜劈水前進,速度很快,每小時可達119公裏,為壹般火車速度的兩倍左右。它還可以潛入水中500-800米深處,追捕魚群和其他水生動物。捕食時,猛力沖擊魚群,用“寶劍”刺殺,然後吞食。箭魚雖兇猛,但生性膽怯,怕驚,常常避開其他大型魚類。不過壹旦被激怒,卻向大型魚類或船只猛烈沖去。據說在國外某沿海博物館裏,至今尚陳列著壹塊小船的木板,裏面有折斷的箭魚的頜骨。魚體長3-4米,全身鋼藍色,無光澤,有小白斑點;頭部似箭魚,但較短,呈錐狀;背鰭招展如旗。箭魚以魚類為食料,性兇猛,海上霸王──鯨也常常是它的敗將。在追捕魚群時,將背鰭收藏在背部縱溝內,所以遊速很高,每小時可達百余公裏,僅次於旗魚,當它需要降低速度時,就將旗展開,增加阻力。當露出水面時,象漁船駛帆壹樣,因此又有“帆魚”之稱。
繁殖習性
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超過400公斤。箭魚的年齡、生長情況尚不清楚。生殖群體中個體最小的體長為1.39米,體長(眼至尾叉)0.5-2.8米。體長小於1.3米的魚體為未成熟個體,據計算,西太平洋箭魚體長的年平均增長量25厘米。雌雄性比大致壹相等。幾乎壹年都進行產卵,北半球以3-7月為主,南半球則以1月為主。箭魚產浮性卵,卵徑1.63-1.68毫米,單油球,直徑0.40毫米。在水溫22.5-25.2℃時,約70小時進行卵化,,初卵鉺魚長4.0毫米。約經7-8晝夜卵典全部吸收。營主動攝食,以小型浮遊動物為食,體長超過100毫米時追食浮遊動物和其他魚類的椎魚,成魚則以鮐魚、頜針魚、等中上層魚類和頭足類以及鱈、鮃鰈類、燈籠魚等深海魚類為食。
編輯本段外形特征
體長達3米,質量可達900千克,上頷呈劍狀突出。吻長似箭,體粗壯,紡錘形,背腹面鈍圓。尾柄粗強,平扁,每側具壹發達的隆起。頭大。吻由前頜及鼻骨組成,向前延伸,如箭狀,平扁,眼大,上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下頜較短。成魚無牙(幼魚有細牙),鄂骨和舌上無齒。前鰓蓋骨邊緣無鋸齒(幼魚具齒)。成魚皮裸露,無鱗表皮粗糙,側線不明顯,背鰭兩個。第壹背鰭前部高,成三角帆狀,自14鰭條後的各鰭條甚短,納於背溝中,不外露。第二背鰭短小而低,位於尾柄部,臀鰭兩個,第壹臀鰭較大,位於體的後部,第二臀與第二背鰭同形相對。頭及體背為藍紫色,腹部淡黑色,無斑紋。各鰭暗藍色,具銀色光輝。
青箭魚的體色,頭體部為藍紫色,腹部淡黑色,通常被人稱為青箭魚。它是壹種大型的海洋上層洄遊魚類,體長通常在—米之間,大的可達米;體重壹般為—公斤,有的可達公斤。
青箭魚體粗壯並向後延長,背腹鈍圓,尾部細長平扁。上頜由上頜骨及鼻骨組成,並向前延伸形成劍狀吻部,堅硬而極鋒利。眼及口都較大,幼魚兩頜具齒,成魚則無牙。魚體裸露,皮膚粗糙,側線不明顯。背鰭個,分離甚遠。第背鰭形狀有如三角帆狀,第背鰭短小,與第臀鰭同形且著生位置相對。它沒有腹鰭,尾鰭深叉形。
生活習性
青箭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大洋的上層,是壹種異常兇猛的魚類,以魚和頭足類海洋動物為食,如蝦、槍烏賊等,每年的—月為生殖季節。箭魚遊泳能力極強,速度極快,每小時可達119公裏,是遊泳最快的魚類之壹,它壹般在水表層洄遊,有時露出背鰭,有時躍出水面,這種魚遊泳時不成群,每條魚至少保持米以內的距離。箭狀長吻是箭魚攻擊和捕食的主要武器,它飛出海面爆發力極強,經常沖出海面以劍狀上頜攻擊大型鯨類和魚類,據說,青箭魚也曾攻擊過船只,致使船沈沒。箭魚也是價值較高的經濟性魚類,肉鮮紅,肝含豐富的維生素。中國臺灣漁民用鏢槍捕之,南海西沙群島漁民用延繩釣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