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過去是單位自己管理退休人員,現在變成了社會化的制度安排。各單位按照同樣的標準交錢,然後形成基金支付退休人員的福利。
我們先來看看改革後養老金怎麽發。之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是按照我退休時的工資水平和工作年限,按照70%到90%的比例繳納的。胡曉義說,改革後,養老金標準將根據本人歷年繳費多少和繳費年限長短來計算。領取的款項由基本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組成:
胡曉義:確定福利的機制或計算和分配養老金的方法已經改變。按照繳費年限和支付的工資計算。繳費時間越長,待遇越高,繳費水平越高,待遇越高。
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待遇會降低嗎?胡曉義強調,按照漸進式改革的原則,努力確保現行養老金待遇“不降低”:
胡曉義:通過增量來調結構、換機制,而不是減法,待遇降低後再改革,這不是我們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希望改革後,大家的待遇水平不要降低,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
具體來說,改革前已經退休的“老人”,維持待遇不變;改革後參加工作的屬於“新人”,退休待遇為基本養老金和個人賬戶之和,計發辦法與企業職工壹致。
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中間人群”,即目前在職的機關事業單位3700多萬人,除基本養老金和個人賬戶外,還將繳納“過渡性養老金”作為“視同繳費”年限,確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聽完這個妳肯定有點暈。這樣,按照《決定》的計算方法,在不考慮收入和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的情況下,我們來算壹筆賬:
此次改革,改革邊界為2014 10 1,區分“老人、新人、中人”,以不同方式發放養老金。首先計算壹下“老人”的養老金。
比如公務員老周,2014 10之前退休,是壹個不受改革影響的“老人”。老周退休工資4000元,按照規定,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資的70%-90%左右,所以老周每個月能拿到的退休金在2800-3600之間。
也就是說,改革前已經退休的“老人”將維持待遇不變。
如果妳是2014,10,1之後才開始工作的,那妳就是“新人”,比如24歲的小明。他怎麽會數數?
“新人”完全按照現行企業職工養老金發放辦法執行。小明60歲還有36年退休。假設小明每月繳費工資5000元,社會平均工資也是
5000元,36年不變。那麽按照規定,小明的基礎養老金是5000×36%=1800元,這是他養老金的第壹部分;
36年後,按照每月400元的標準,他的個人賬戶累計17.2萬元,除以139個月。他的第二部分養老金,他的個人賬戶每個月有1243元。總共算下來,小明退休後實際拿到的錢是3043元。
改革後,參加工作的“新人”將獲得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之和的退休待遇,計劃和支付方式與企業職工相同。
至於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中人”,換句話說,目前機關事業單位3700多萬職工的養老金,計算方法相對復雜。
老李,40歲,在職公務員,2065年前工齡16,438+04,10,退休20年。他每年都是按照上壹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來繳納的。然後到退休的時候,他的繳費年限是36年。按照老李退休前工資5000元計算,他的基本養老金為5000元×36% = 1.800元。如果他退休時個人賬戶有96000元,除以139個月,那個人的賬戶可以支付到690元。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養老金,1800元+690元=2490元,是他退休後拿到的基礎養老金。不過,除了每月2490元,老還能領到壹筆過渡性養老金。但是能收到多少,因為具體辦法還沒有出臺,所以無法計算。
養老金雙軌制存在了近20年,拉大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退休待遇,帶來了不公平,多年來飽受詬病。現在改革迫在眉睫,但社會上仍有壹些關於改革的問題。比如如何消化改革帶來的轉型成本?企業積累的養老基金不會被吃掉嗎?
@在外企工作的網友Alice Swan建議,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運行了近20年。目前基金賬戶已經積累了3萬多億,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剛剛開始,賬戶裏沒有錢。我們員工的錢會被“吃掉”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主任胡曉義解釋說,《決定》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應當單獨設立,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分開使用,因此不必擔心:
胡曉義:改革後,制度模式和基本規則與企業是統壹的、壹致的。但該基金單獨統籌,不與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混用。還是要堅持財政出資為主的財政渠道。
由於改革堅持財政繳費優先,這引發了第二種擔憂——有專家提出,如果將並軌後“不繳費”的年限全部視為“繳費年限”並發放過渡性養老金,高昂的轉型成本是否會給財政帶來過大的壓力?
胡曉義:實際上,現在養老保險的基本制度模式是現收現付,部分積累,主要是代際贍養模式,也就是工作的壹代人繳費來贍養退休的壹代人。所以,其實並不完全像看起來的那樣,同時籌集到兩筆巨額資金,但在財務上是可以轉化的。
最後壹個擔憂來自公務員群體。秦女士今年29歲,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4年。她拿著總共4000英鎊的薪水支票,悲傷地問道:
秦女士:養老保險如果從4月份工資裏扣,確實會形成壹定的負擔。
延伸閱讀:如何買保險,哪個好,教妳如何避開保險的這些“坑”。